不作俗人之举的恋爱 5

1920年1月17日,一代学人杨昌济在北京溘然长逝。

巨大的悲痛袭击着杨开慧一家。毛泽东也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他以半子半婿的身份,倾全力协助杨家料理后事。1月20日,毛泽东参加在沙滩北京大学小礼堂举行的杨昌济追悼会,并宣读了《治丧辞》,悼念恩师。1月22日,毛泽东与蔡元培、章士钊等人联名向外发布了杨昌济病逝的讣告。

元月下旬,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杨开慧兄妹等人扶柩南下,将杨昌济的遗体葬于长沙板仓。随后,在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下,杨开慧进入长沙福湘女中读书。

早在1918年冬,杨开慧就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在福湘女中,她积极向同学们宣传民主与科学。

福湘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1914年由在长沙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学校规定学生要读圣经、做祷告、唱赞美诗等。当时女同学习惯留长发,她却带头把长发剪短。杨开慧照片中的发型在当时是“另类”的。而校长是牧师的夫人,思想守旧。她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学生,头发太短,思想太新,就说杨开慧“男不男,女不女”,是“过激派”过激派,是当时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贬称。。

杨开慧轻蔑地回答:“剪短发,是我的自由!”

杨开慧干脆把头发剪得更短些,作为回答。她还在《湖南通俗日报》和《福湘周刊》上,发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她主张解放女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要求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

杨开慧的行动,触怒了校长,扬言要开除她。

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是这所教会学校的国文老师,也是杨昌济的生前好友。他便出面保护杨开慧:“她父亲是湖南教育界的名流,是我的挚友。杨先生过世了,对他的后代,望教育界同仁多加照顾。”

李肖聃在长沙教育界颇具名望,他出来说话,教会学校也不好发难。

1920年毛泽东仍在长沙当教员,同时领导新民学会,指导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文化书社成立后,杨开慧积极参加文化书社组织的一些活动。不久,她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杨开慧的才华、个性日渐显露,她具备她所处时代女性的一切优秀品质:独立、善良、端庄、知书达理又任劳任怨,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正像杨开慧所感叹所希翼的那样,在毛泽东的心灵深处,杨开慧就好像是为他特生的,一颦一笑无不牵动情思。

月明星稀,夜不能寐,1920年盛夏,毛泽东曾有情浓词美的《虞美人》写与开慧,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的第一首情诗,细雨润物,缠绵悱侧。

杨开慧在福湘女中接到这首词后,心摇神颤,忍不住将此诗送给同窗好友李淑一看,摇着李淑一的肩膀说:“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杨开慧深深了解毛泽东的情意后,没有丝毫娇作,满腔柔情立即化为一腔英雄主义豪情:

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意识,我觉得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若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