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俗人之举的恋爱 2

那一年,杨昌济的高祖父从长沙府蒲塘迁至板仓,后人陆续添砖加瓦,至1901年杨开慧出生时,板仓杨宅已是上、中、下三栋房屋,外加东西两厢住房,建筑结构均为土砧木质,中间有天井,居住面积近700平米,俨然一户大户人家。1916年,毛泽东初到板仓时,杨开慧尚不满15岁,却已是熟读诗书。杨开慧7岁便在板仓杨公庙小学读书。1913年杨昌济回国后,11岁的杨开慧又随父母来到长沙,就读于稻田女子师范附小,后到长沙隐储学校、第一女子高小读书。杨开慧读书刻苦用功,尤喜欢古典诗文,小小年纪便颇见才气,12岁时就能写出很不错的诗,如《和女友李一纯》: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

所贻娇丽菊,含尚独开花。

日夜幽思咏,楼台入荞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到吾家。

杨昌济视杨开慧为掌上明珠,珍爱不已,带在身边熏陶了数年。到1916年夏,杨开慧已是一个才思聪慧、活泼可爱的少女了。

那天,毛泽东是在掌灯时分才到板仓杨宅的。见到自己的得意门生,杨昌济乐满心怀,忙吩咐小女杨开慧奉茶,并安排厨房加菜。说话间,茶饭已经上桌。师生平起平坐,总有说不完的话。入夜,毛泽东翻阅恩师的藏书,爱不释手,通宵展读。在板仓的这几天,是毛泽东平生与杨开慧第一次长时间的接触。毛泽东渊博的学识、潇洒的风采深深地藏在了少女杨开慧的心底;杨开慧的聪颖俊秀和开朗活泼,也深深触动了毛泽东那根情感的心弦,在他那装满整个中国和世界的胸怀中,为杨开慧腾出了一方天地。几日后,毛泽东离开板仓时竟有些恋恋不舍,禁不住含蓄地对杨开慧说:“我的老家韶山冲上屋场和这个下屋场差不多,门前也是一块土坪,一个小池塘,塘中生满了荷花。”

当时,第一师范的课程繁杂,与当时流行的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不同,毛泽东坚持“要救国,就只有革命”。因此,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攻读哲学、史地和文学等社会科学上。毛泽东曾写过一篇名叫《心之力》的文章,备受杨昌济赞赏,给了一百分。而杨先生的改造国家、服务社会、不为个人打算的崇高思想,专心钻研、食必求化的学习方法,有远谋、有毅力、注重实践的办事作风和严谨刻苦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学生毛泽东和他的女儿杨开慧,都有着非常有益的影响。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一心修学储能的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不仅真心读“有字之书”,而且实意读“无字之书”,与时俱进,追求真理。也就是在这一年,在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成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热心读者。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杨昌济推荐给陈独秀的。

1918年夏天,杨昌济应蔡元培校长之聘,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全家迁至北京,住在鼓楼附近的豆腐池胡同9号。同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

对于毛泽东的到来,杨昌济一家感到十分快慰,热情地帮助他妥善安排好在京的生活。不久,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到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馆员,并因此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袖人物。那时,毛泽东住在景山东街,离杨家不算很远,师生之间来往十分频繁。也就在毛泽东与杨家的频繁接触中,17岁的杨开慧与25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真正的初恋。

毛泽东和杨开慧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周末的午餐会上。与四年前相比,杨开慧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