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乡关 3

1910年秋天,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16岁的毛泽东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次关键性的转折,挑着简单的书籍、行李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一个枫叶红得烂漫的季节。毛泽东,从韶山毛氏家族定居了400余年的韶山冲中心出发,逆着老祖宗由湘乡来韶山的路线,奔向了外面风起云涌的世界。

本来,毛顺生是坚决反对儿子毛泽东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三年前,为了拴住毛泽东的心,他曾一手操办了毛泽东与罗氏的婚事。现在罗氏病故了,家里更缺劳力,更需要毛泽东为这个家挑起担子。但几年前败诉的一桩柴山公案又使他犹豫不决——毛顺生自己识字不多,在这桩柴山公案中,明明自己有理,但说不出来。而对方引经据典,被告反而变成原告。他眼睁睁地看着柴山断给了被告。一想到这件事,毛顺生就来气。他想,如果自己的儿子毛泽东能多读点书,也能引经据典,给自己争口气就好了。

因此,当毛泽东提出要去湘乡东山高小读书时,毛顺生的内心很是复杂。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之下,毛顺生的心更加动摇,最终还是同意了毛泽东出去上学。没想到,毛顺生的这一举动,竟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如果毛顺生当时不同意毛泽东继续上学,毛泽东就不可能走出韶山冲,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像父亲毛顺生一样出色的商人,但不可能以一个伟人的形象领导中国革命。那么,中国就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至少,像邓小平所说的,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将在黑暗里摸索更长一段时间。

在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前,毛泽东以改写他人之作的方式,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在抗争和“背叛”中学会了妥协,他的“走出乡关”,便是抗争与妥协的统一。他愈来愈懂得:他的敌手不应当是父亲,而是更多可恶的人——后来,他更加明白,他要毕生与之战斗到底的,乃是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里,毛泽东完成了对韶山毛氏家族的彻底反叛,终于将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的泱泱大国,改造成一个全新的国度。毛泽东个人也建立了远远超过毛氏始祖毛伯郑以及周文王等人的赫赫功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