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乡关 2

1910年夏秋之际,韶山发生了一场“饥民暴动”。当时,韶山地区大部分农民处于饥饿状态,可族长毛鸿宾却把族上的一百多担谷子私下高价卖给米商,以获取暴利。族人发现后,纷纷找到毛鸿宾,愤怒地指责他,要求开仓平粜。毛鸿宾依仗族长的权势,竟把领头的佃农毛承文捆起来,扬言要在祠堂里按族规惩罚。这时,毛泽东闻讯赶到祠堂,和毛鸿宾当面进行辩论。

毛泽东慷慨陈词,指出违反族规的不是要求平粜的毛承文,而正是私下高价卖谷的族长本人。愤怒的群众也纷纷站到了毛泽东一边。毛鸿宾自知众怒难犯,只得放了毛承文,并答应交还私自卖出的稻谷。

这件事一时间在韶山传播开来,贫苦的农民扬眉吐气,纷纷称赞毛泽东。

风潮其实还波及毛泽东的家庭。毛顺生趁粮食紧张之机,也悄悄地把一些粮食运到城里卖高价。有一次,运出的稻谷在半路上被穷人们截住没收了。后来,穷苦的人还冲到他家里“吃大户”。

毛顺生怒不可遏,而毛泽东却站在穷苦的乡亲们一边,并不同情他的父亲。只是,毛泽东同时“觉得村民们的方法是不对的”。

毛泽东赞成农民们的造反精神,但采取什么方法,他思想上仍然是不确定的。

这些事情的接连发生,在已有反抗意识的少年毛泽东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就使他由对父亲专制、自私的反叛意识,进一步发展为对社会的反叛意识,并引起了对群众性阶级斗争方式的深深关注。这就促使他开始思考改造社会的方式和道路问题。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时说:“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在我那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的头脑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

已经具有一定政治觉悟的毛泽东,思考的已经是国家和社会的问题。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进一步了解这世界的大势,偏僻闭塞的韶山冲已锁不住毛泽东那颗年轻火热的心。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要走出闭塞的韶山冲,到外面的世界里去,去闯一闯,去干一番事业,去寻找救国救民的前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