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毛泽东不承认的婚姻 2

1907年,毛、罗两家的老人“合八字”、“订庚”、“择吉”、“发轿”、“拜堂”,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旧时结婚的所有仪式。毛泽东和他的原配夫人罗氏就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婚庆中,被两方的老人撮合到了一起。

少不更事的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想到父母会这么早为自己操办婚事,因此心中闷闷不乐。为顾及父母和亲友的面子,他只好默默忍受着这桩“痛苦的婚姻”。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这样写道:

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决不碰她一根头。

对于这桩婚姻,不管毛泽东的态度如何,毛、罗两家的老人都是满意的,尤其是毛顺生和文氏。罗氏嫁到毛家后,为毛家增添了劳力,也成为文氏最得力的助手。而18岁的新娘罗氏,当时也是幸福的,虽然自己比毛泽东大4岁,但是她是通过明媒正娶嫁到毛家的,是毛家的长媳,其地位已得到族人的认可。从此,罗氏以“生为毛家人,死为毛家鬼”的姿态,进入角色,开始适应毛家的生活。但她万万没想到,从两家大人给毛罗两人提亲时起,就已经开始了这场婚姻的悲剧,罗氏将在毛家度过她婚后寂寞而短暂的生活。

罗氏嫁到毛家时,正值毛家人丁兴旺、家业发展顺利之时。罗氏在毛家克尽儿媳之责,帮助婆母文氏夫人干些针线女红之类的活计,颇为相得。她很体贴丈夫,为他端茶送饭,洗衣浆裳,和弟媳王淑兰(毛泽民的发妻)相处得也很好。

毛泽东对父亲的包办婚姻心存不满,他秉承了父亲的倔犟性格,渐渐滋生了反叛心理,但他没有采取“逃婚”等方式来反抗,而是采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来应付这场婚姻——坚决不和罗氏同房。

刚开始,毛顺生和文氏还以为自己的儿子毛泽东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渐渐发现毛泽东和罗氏之间好像有一种隔阂,于是他们就开始劝导毛泽东。但任凭他们怎么劝导,毛泽东就是不与罗氏同房。母亲见他年龄小,而且这种事也不能过多地明说,也就暂且作罢。毛顺生大骂毛泽东“大逆不道”之后,也只能赞同文氏的意见,心想过段时间儿子是会转过弯来的。

后来,毛泽东也改变了策略,他坚持每晚睡前一个人坐在外面看书,累了一个人另“困”。由于毛泽东看书时用毛毯挡住了窗子,父母大人以为儿子已经“转过弯来”,心中窃喜。罗氏脸皮又薄,不好意思同婆婆等人讲,抑郁一天天淤积在心。

罗氏在毛家度过了她短暂的人生旅程上的最后三年。191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和家人怀着不同的感慨,将罗氏埋在上屋场对面的楠竹坨,坟茔离后来安葬的毛泽东父母墓只有几十步远,绿荫一片,宁静安详。年轻的罗氏静静地陪伴着他的阿翁阿婆,躺在这里已近百年。她未能看到他的丈夫毛泽东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未能看到她的丈夫与他的战友们所开创的千秋基业,未能享受到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最遗憾的是,她没能看到新中国妇女的翻身解放和婚姻自由。

尽管与罗氏转瞬即逝、徒有虚名的婚姻于毛泽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但对毛泽东后来婚姻观的形成却有着很大的影响。10年之后,毛泽东对长沙“赵五贞小姐自杀事件”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