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2)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房难独守。

这诗连用许多叠字,写景既美妙,造句又能在整齐之中寓变化。为后来的诗开辟浓厚沉郁的境界。前六句作装点陪衬,后四句就直说无余,二者互相补救,互相映带,也是作诗的章法上应当注意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诗前八句是平韵,后八句是仄韵。是换韵的古诗的开始。前八句意思尚未完足,而忽然改用仄韵提起,并且两句接连用韵,造成奇峰突起,高唱入云的格局,带来不少激越的情感。再看与此相仿佛的蔡邕《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开始时两句一转韵,转韵的时候,连字句也像连环钩锁一般,彼此牵连承接,有无限婉转深情。末了二句,突然用两个仄声韵,斩钉截铁地勒住。语意不尽,而神韵无穷。较之前面一首,技巧更工。唐人五古往往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

谈到古诗十九首与后来所发展的建安诗不同之点,明代的谢榛说过几句很扼要而有趣的话,他举出上面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好像秀才在家乡只和朋友说家常话,及至中了进士,作了官,学说官话,就装出许多官腔来。例如曹植的“游鱼潜绿水,翔鸟薄(迫近)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乾)。”平仄妥帖,句法整齐,就有点官腔了。魏晋诗官话与家常还各得一半,以后家常话就愈来愈少了。

这是很对的。现在再补充说明几句。古诗的好处就在真率自然,有一种古朴意味。同时也还是有组织的,还是以声调的抑扬来表达情感的,虽是说的家常,究竟与说话不同,仍然富有诗味。至于魏晋以后的诗,组织越来越严密,词采越来越富丽,这是文化生活进步的自然规律,我们也不能仅仅以古诗满足我们的欣赏欲。不过古诗的优点,是我们应当郑重学习,尽量吸收的。

汉魏诗中有一种完全叙事的乐府,以古今盛传的《陌上桑》为代表。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颤动之貌)髻,耳中明月珠。绿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未满,十五颇有余”。使君谢(致意)罗敷:“宁可(能不能)共载不(否)?”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上的装饰)剑,可直(值)千万余。十五府(县署)小吏,二十朝(中央)大夫,三十侍中郎(宫廷官),四十专城居(郡太守)。为人洁白晰?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孔雀东南飞》是这种体裁最长的一篇。大家都很熟悉,不再引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