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哲学(6)

《饮食男女》讲的是一个处于半退休状态的、中国烹饪大师老朱的故事。老朱是鰥夫,与成年的女儿们住在同一屋檐下。三个女儿都与不同的男子建立了恋爱关系,开始与父亲渐渐疏远,而父亲拙于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孩子的感情,于是他通过烹饪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爱。老朱的挣扎说明了世事不可长久的佛教主题:他失去了妻子,并正在失去女儿,而且味觉也渐渐消失,但只有通过接受这些事情的无常本质,他才可能获得安宁。在“得不到满足—《饮食男女》中的欲望、仪式和对和谐的追寻”一章中,卡尔·J.道尔(Carl J. Dull)利用儒家哲学家荀子的思想来讨论由人的本性、欲望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张力。虽然一个传统儒教家庭的和谐正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新型人际关系之威胁,但只有通过接受和解决这些新的张力,才能真正维持和谐。朗达·李·罗伯茨(Ronda Lee Roberts)在其“家长制、德性伦理与李安—父亲真的无所不知吗?”一章中,述及了自主性与儒家父权制之间的冲突。她认为,现代性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张力可以通过诉诸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来加以解决,后者可以在似乎迥然不同的极端之间创造和谐的意义。

《色·戒》探讨了王佳芝从事刺杀充当侵占上海的日本军队的汉奸易先生这个地下工作过程中,为身份认同所做的挣扎。她被迫让自己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大学生变成了一名特务,这个过程要求她将童贞麻木地献给一个刺杀同谋。之后,她必须乔装成麦太太,成为易先生的情人,以便她能够将他诱进暗杀圈套。易先生是个冷酷无情又残忍凶暴的男人,他与佳芝的初次性关系具有一次攻击的全部暴力和不敬。随后,她发现自己分裂成了两个自我:致力于刺杀一个邪恶政府特务的自由斗士,以及在频频约会中爱上了易先生的情人。最终,佳芝背叛了自我,拒绝救易先生的命,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她的自我身份已变得多么困惑,使得她接受了自己营造出的虚幻自我。在“《色·戒》—一个无阻碍感知的案例”一章中,巴西利奥斯·克罗斯泰利斯(Basileios Kroustallis)利用莫利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现象学、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的美学以及方东美(Thomé Fang)的哲学人类学来分析电影中主要人物的道德发展。他认为,促成了佳芝行为的不是基本的道德困境,而是缺乏与其声称所支持事业的、现象学的啮合。

在《绿巨人》中,李安试图探索布鲁斯·班纳(Bruce Banner)的复杂个性。不仅是在对自己新近获得超能力的喜忧参半祈福意义上,而且在他的父亲大卫(David)(他将自己受感染的基因传给了儿子)父权影响的意义上,布鲁斯都在进行着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斗争。亚当·巴克曼(Adam Barkman)在“超越神界的力量?—《绿巨人》、人性与由此而生的某种伦理担忧”一章中探讨了布鲁斯·班纳的身份认同危机,其方式指出,李安的态度就哲学层面而言是既典型又非典型的东方式。一方面,李安对布鲁斯与其父亲之间关系的关注是他作品中常见的儒家思想主题,但另一方面,李安又坚持认为,存在一个将绿巨人与布鲁斯凝聚在一起的、不变的自我,而这种坚持是与佛教和道教背道而驰的。

提摩西·M.戴尔(Timothy M. Dale)和约瑟夫·J.福艾(Joseph J. Foy)的“失位、欺骗和混乱—李安有关身份认同的话语”一章研究了李安的三部作品中有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哲学:《绿巨人》、《卧虎藏龙》和《断背山》。作者认为,社会的责难迫使李安电影中的人物隐藏自己的身份认同,这是一种最终会导致灾难的托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