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访新加坡2

城市国家最怕人口爆炸。新加坡曾经希望一对夫妇只生一对儿女。二十年来,由于教育发展,文化和生活提高,人民自动节制生育,几乎不到两个儿女了。生育的多少,跟文化水平成反比例,全世界没有例外。新加坡现在有放松节育的意向。

一位英国老教授对我说,大英帝国瓦解,兴起几十个独立国家,只有新加坡创造了高速发展。新加坡是一个福利国家;例如它实行“住者有其房”的政策,使80%以上的住户有自己的公寓套房(组屋)或者独院住宅,但是它的人民没有成为“铁饭碗”的懒汉。新加坡政府有时很专断;例如在马路上吐痰一口要罚钱五千元,但是这里没有个人迷信。新加坡的起飞究竟有何秘密呢?这位教授说,他相信某些新加坡人的说法:“没有奇迹、只靠常规。”秘密就是要按照国际常规来办事。如果要找出基本的起飞原因,那就是两件不是宝贝的宝贝:教育和民主。

教育和民主

跟其他新独立国家一样,新加坡独立以后的首要工作之一是兴办教育,使原来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广大人民走出愚昧的时代,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国家公民。兴办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用什么语言?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华语;实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以民族语言为第二语言的双语言政策。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持政治稳定、消灭种族摩擦。

英语是行政、法律、贸易、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语言;通过这个事实上是“国际共同语”的英语,新加坡跟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马来人占全国人口15%,马来语是东南亚的区域性通用语言;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淡米尔语是人口占5%的印度人的主要语言。华语是人口占77%的华人的语言。

但是,“广义的华语”是几种相互听不懂的方言。华人学校将用几种不同的方言上课呢,还是用一种统一的“狭义的华语”上课呢?新加坡决定用统一的“华语”。这个决定很不简单,需要用极大的努力使其实现。华语在台湾称为“国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多说华语少说方言

据说李光耀在竞选总理之前,用三年时间,努力学习华语;他竞选演讲用华语,受到华人选民热烈欢迎。1965年独立以后,推广华语是新加坡政府一项重要工作。不到十年,大见成效,做到:在学校里多说华语、不说方言;在社会上多说华语、少说方言。1979年之后,李光耀亲自主持的“华语运动月”有逐年不同的主题:1980年是“华语家庭讲华语”,1981年是“在公共场所讲华语”,1982年是“在工作场所讲华语”,1983年是“在巴刹(市场)和小贩中心讲华语”。华人见面不能谈话的时代在新加坡从此结束了。

1987年我应“新加坡华文研究会”之邀,跟新加坡教育界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我的讲稿都在《华文研究》杂志上发表。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采用简体字,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学习汉字的注音符号。在新加坡郊区遇到路边卖菜的妇女,我问她:能说华语吗?她高兴地用华语回答:“能!”我问:你在家里讲什么话?她说:“厦门话。”简单的问答,说明了新加坡华语运动的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