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童年与少年 (2)

据记载,苏东坡十岁就写过不少佳句。有两句出现在《黠鼠赋》中。《黠鼠赋》是一篇短文,描写一只小老鼠落入瓮中,被摔到地上,装死骗过捕鼠人的经过。大概就在这个时期,他的老师读了一篇描写当朝名士冠盖云集的长诗给他们听。苏东坡从老师的肩膀看过去,问了一些有关这些名士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苏东坡幼年中国正逢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特别支持文学和艺术。国内太平,和北方及西北长年惹事的金、辽、西夏也相安无事。在这样的朝廷统治下,贤人得到重用,不少文学天才也被起用,点缀升平。这时候他开始接触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深受触动。幸亏我们还有他童年时代的这一点记载,是他将来有不凡表现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过不少他成年后所做的梦以及梦中未完成的诗篇,但其中倒没有什么不经心的言辞可供现代传记家凭分析、直觉和幻想而编造出他潜意识的肌理。苏东坡倒是没提过尿布或便秘之类的事情 。

他十一岁进入中等学堂,认真准备赶考。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学生必须博览经史诗文,古文更要熟读背诵。在课堂上背诵时,学生要背对老师以免偷看老师桌上摊开的书本。比较用功的学生会背下史书的篇章,不只是内容和知识,连用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写文章用的词汇就由此得来。引用著名的词语典故却不说明来源,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癖好相投者的一种共用语言。作者能写出此等文章,读者为之心生敬佩,自己读之而能理解,亦心生喜悦。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直白的叙述更为有力动人。

背书是个辛苦而费力的工作。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阅读不加句读的古书,试加句读,以确定他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不过最用功的人会逐字抄下所有的古文和断代史。苏东坡学生时代就这么抄过,想想中国散文和诗篇的规则,想想历史巨作中经常引用的人名、事件和比喻,这种方法确实有深远的益处。逐字抄下全书,对这本书的熟悉是多遍阅读所无法达到的。这个方法对苏东坡日后有很大的好处,他上书皇帝或者替皇帝草拟圣诏的时候从来没有用错史例,当时文人都用史例,就像今天的律师举用“判例”一样。此外,在抄书的同时他也可以练习书法。

印刷术发明之前,抄写是必要的,不过苏东坡那个时代商业印刷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活字印刷是商人毕昇发明的。将特殊的黏土刻字烧硬,做成不同的活字,然后装在涂好松脂的金属板上。活字排好后,将松脂加热,用一块金属板压在版面上,使表面平整。印完后再加热松脂,活字就会从金属板上脱落,然后予以清洗,下次再用。不过,当时在一块木块上刻印两页的雕版印刷术还十分盛行。

苏东坡和弟弟子由正在积累大量的文学和古籍知识,他们的父亲却落榜了。当时的科举考试要遵守固定的标准和格式,就像博士论文一样,要合乎一定的标准,须下工夫,善于记事实。太聪明太创新反而会成为考试成功的障碍,于事无补。很多杰出的文学家如秦观等人,始终无法过关。苏洵的弱点大概是诗韵,考诗词需要相当的措辞技巧,苏洵却只注重思想观点。对读书人来说,除了教书,做官几乎是他们飞黄腾达的唯一出路,苏洵落榜回家想必一定很泄气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