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童年与少年 (1)

苏东坡八到十岁间,父亲进京赶考,落榜后就四处游历,远到现在的江西省,苏东坡则由母亲在家教导。《宋史》中苏东坡传和他弟弟写的长篇墓志铭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母亲教他《后汉书》中的一篇,后汉由于治理不当,政权落入宦官之手,文人都反对宦官治事。当时盛行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地方官都是宦官的手下和门人。忠贞的文人一再冒死进谏,改革和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学者在朝廷的旨意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受迫害折磨,或被谋杀丧命。

这群正直学者中有一个名叫范滂的青年,母子二人读的就是他的传记: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小东坡抬眼看着母亲说:“母亲,如果我长大变成范滂,你容许吗?”母亲答道:“你能当范滂,我就不能当范母吗?”

苏东坡六岁入学。那是一间相当大的学堂,有一百多名学生,由一位道士教导。苏东坡因聪明智慧马上脱颖而出,他和另外一个小孩最得老师的夸奖。那个学生姓陈(陈太初),后来也通过科举,但最后成了道人,追求“不朽”去了。陈氏晚年打算升天,前来拜访他的朋友给他食物和金钱,他却把食物和钱分给穷人,自己就在门外按道家规矩打坐,一心想要饿死升天。几天后,他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那位朋友叫佣人去抬自己的尸体。不过,正当年关,佣人都抱怨这么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还要抬尸首。结果,尸体自己说话了:“没关系,我自己走。”他站起来走到野外,死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这就是很多道士“升天”的实际情景。

苏东坡小时候除了读书,还有很多兴趣。放学后他常回家偷探鸟巢。苏母严禁孩子和丫鬟抓小鸟,日子久了,小鸟知道在这儿不会受到干扰,就开始在低枝上搭窝,小孩都看得见。苏东坡曾特别记载,有一只羽毛漂亮的小鸟曾在他家的园中待了四五天。

东坡的伯父已经做官,偶尔会有官吏经过小镇,顺便来看望他们,于是家里就会热闹一番,丫鬟赤脚到园中摘青菜,杀鸡备酒。官吏来访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常和表兄妹一起玩耍,和弟弟偶尔会逛集市,或在园中挖土玩耍。有一天,他们挖出一个石板,色泽优美,带着细致青纹,敲击之下还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他们拿来做砚台,效果好极了。砚台必须用渗水性特别强的石块,能吸收湿气、保留湿气。砚台和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上好的砚台一向被文人所珍爱,因为那是案头重要的工具。父亲把这块砚石送给他,他一直保留到长大成人。他还在上面刻上特别的词句,这是他崛起文坛的好预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