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和版画(2)

在先生的影响下,渐渐地我对版画也产生了兴趣,打算举办第二次版画展览会。他自然对我的提议十分赞成,这次摆出的作品我们决定以法国小说中的插画为主。

那时候日语学习会已经移到其他地方去上了(之前长春路上的美国小学旧址),不能再用那个教室做会场了,于是我就把会场设到了老鞄子路上的日本人基督教青年会馆二楼。和先前一样,先生仍然给每一幅作品都编了号并写上国家名字和作者名字,按照这些编号及名字制成目录。在紧张的筹备后,展览会终于开幕了。然而不知道是换了场地还是有别的其他原因,前来参观的人出乎意料的少。总体而言,这次展览是失败了。

版画展览会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在中国人之间产生多么大的反响,甚至没有出现一个中国人立志从事版画创作。目睹此景的鲁迅先生十分惋惜中国的版画事业即将面临绝迹的命运,于是他联系了住在北平的郑振铎先生。两人决定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尽力保存该项世界瞩目的古老艺术。于是在克服了一系列财力物力以及其他各种困难后,他们终于完成了一部六册、集合了大约四百种优秀作品的版画集——《北平笺谱》。

在《北平笺谱》出版前夕,公开接受预约订购申请时,整个大上海据说一共只订购出了两部。由此可以想象出,版画在中国人当中是如何乏人问津了。

因为该笺谱只限量发行一百部,我当时以书店的名义订购了三十部进行出售,其余的则由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分摊掉了。郑先生的那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留在北平卖出去了,鲁迅先生拿到的那部分则基本上都送给了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或者外国朋友了。而我拿的这部分则眨眼之间就被日本客人抢购一空,后来几笔订单都因为没货只能婉拒掉,这时候中国人里面也开始陆续有人找我订购了。因为很多人表示无论如何都想得到一本,于是我向先生请求再发行一百部。即便是再版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版本作者人数较多,所以比较麻烦),还好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尽力争取还是只拿到了四十部,也是一会儿工夫就卖完了。如今市面上《北平笺谱》已经算得上是珍品了,可谓一本难求。

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在东京成城学园当手工老师的内山嘉吉君来到上海旅游(他后来凭借雕刻作品两次入选二科会①),他在上海期间与鲁迅先生往来密切。

他无意间说起愿意帮忙教一些有关版画入门方面的知识,这次聊天很快取得了效果。在鲁迅先生的热忱努力下,最终定下来由内山嘉吉君为美术学校十三名在校生进行授课讲习。由于内山完全不会说中文,鲁迅先生就临时当起了翻译。演讲的会场用的是日语学习会的教室,至于版画工具几乎什么都没有,只能把用过的铅笔头削尖装上转轴代替真的刻刀。短短几天的讲习结束了,姑且不论炎炎夏日坐在连一把电扇都没有的教室里,又闷又热、汗流浃背有多难熬,单单是这十三名学生的这份求知的热情和老师们的热诚之心都无疑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刻上了重重的一笔。从这一点看,这次讲习虽然简陋,却是极具意义的一次大运动。

正是通过这次讲习,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兴版画家。自此以后,新兴版画家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将自己的足迹印在了中国大地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