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杭州作家夏衍欲写一部揭露国民政府对外屈辱妥协的剧本。他翻开陈年旧历,看到了赛金花和八国联军的那段轶闻,大有感触,于是写成他生平第一部多幕话剧《赛金花》。他之所以用这段故事,是想借古喻今,因为中国当时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而此后的几年,国民政府不仅不思夺回故土,反而对日军的多次挑衅屡屡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被外寇欺辱的历史不断重演。
《赛金花》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一个办洋务的官员,被德国人审问“会干些什么”的时候“惶恐”地说:“奴才只会磕头,向洋大人磕头。”并连连在台上作叩头状。
每次演到这里,观众席上就会爆发出一阵阵轰笑声。夏衍写此剧的政治意图很明显:讽刺当时国民政府对日侵略所采取的屈辱、妥协的外交政策。
不久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准备演出《赛金花》,女主角赛金花由剧团里非常出色的青年女演员王莹饰演,男演员金山出演李鸿章。消息传出后,剧团里的另一个新人蓝苹也积极地提出要饰演赛金花。此时的业余剧人协会,金山、王莹、赵丹和蓝苹同为剧社台柱,一场舞台争角风波涌起上海滩。
蓝苹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为了抢到这个角色,她索性先下手为强,通过各大媒体先在报纸上登出一则号外,说有个什么蚂蚁剧团要演《赛金花》,确定由蓝苹来演主角。她大造舆论的结果,是她跟王莹的争斗白热化、公开化。
为平息这场风波,在一次剧团的会议上,剧作家夏衍提议分AB角,由蓝苹和赵丹演B角。当正式宣布角色名单后,排练厅里的蓝苹拂袖而去,剧团的空气骤然紧张。
无奈之下,已经相爱的王莹和金山只得决定退出业余剧人协会,另组剧团公演《赛金花》。1936年12月19日,由王莹和金山组织的剧团在金城大戏院首演《赛金花》,王莹饰演赛金花,剧场里1780个座位全部坐满,演出轰动上海,以后每场的票房均在1500元以上。
这部造就话剧史上票房奇迹的剧作不仅在上海引起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连南京的观众也对之翘首以盼,热切地希望剧组能够到南京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