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特的美术家——忆父亲张光宇(1)

撰文:张大羽

家庭和童年

1900年,我父亲出生于无锡一个中医家庭,曾祖和祖父张亮生是无锡有名的中医,也都爱好书法和绘画。祖父生有三个儿子,父亲是老大,老二曹涵美(因祖母娘家无子,从小便过继给舅氏,年轻时也爱画,有不少作品),老三张正宇(他受我父亲影响很大,也从事美术,晚年在书法上很有成就)。祖母娘家较富裕,是大家闺秀,但目不识丁,大概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影响,早早结了婚,生儿育女,能做一手好菜,并料理家务。祖父家中收藏大量医书,还有不少字帖和木版水印的画册,也有《三国》、《水浒》、《西游》之类的旧小说。祖父行医之暇,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写字临帖等,空下来给孩子讲讲历史故事,高兴时也带孩子去看看大戏,逛逛崇安市场,逢年过节也给买些泥娃娃、面具等民间玩具,这些对孩子从小的影响不小。此外故乡的生活习俗、民间节日活动也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无疑这对父亲爱好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起了作用。祖父的三个儿子都对艺术有兴趣,却没有一个继承祖父的医道。父亲见惯祖父店堂中愁眉不展的病人,便想从事一种令人愉快、自己又喜欢的职业。十三岁时外祖父曾介绍他去钱庄做学徒,以便将来进入实业界赚钱,可他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十四岁时要求去上海读完小学课程。

从师学艺 谋生就职

在上海上学时,父亲住在亲戚家,附近有一个演京剧的戏院,课余他常去后台涂涂画画,画点速写。后来就和戏班演员交上了朋友,常去后台串门,又在前台空座看白戏,因此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对京剧的人物形象、脸谱、服饰等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戏班演员们的交往,那种江湖讲义气、互相帮忙的气质也感染了他。京剧他很喜欢,有时也唱几句,并且还客串上台演出,但毕竟自知没有功底只能玩玩而已。

小学毕业后,本想去投考美术学校,碰巧认识了画家张聿光先生,他是上海美专的校长又兼上海新舞台戏院的置景主任,父亲便拜了他为师。老师留他在身边,为舞台画布景,而以后也再没有去美术学校学习。父亲回忆这段历史说:“我不后悔。我是在实际工作中受了锻炼,学到不少东西,如大面积的云山树林、亭台楼阁,这大都由徒弟来画,留下室内镜框中的画或其他精细部分才由老师来执笔,所以也就有了画大东西的经验。”这样约过了两年,二十岁时(1919年)经老师的介绍去生生美术公司工作。公司出版《世界画报》,请了丁悚先生(即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他也是老一辈的画家)任编辑,父亲当助编,从此他俩交往甚密,成了极好的朋友。他称父亲为“肚块头”(即大胖子),父亲叫他“老丁”,后来他的儿子丁聪就叫“小丁”。

1921年至1925年他转去南洋烟草公司广告部当绘画员,画报纸上的广告,也画月份牌等宣传品。1926年又去担任了上海模范工厂的美术工作。在这个时期父亲已具备了独立生活的工作能力,家庭经济完全自主,还租了半间房子,娶妻生孩子,负担家庭的生活。美术工作是他的爱好,但也是他谋生的手段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