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3)

第一当然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开支。

总督的工资,养活的可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一大家子人。曾国藩个人生活虽然十分俭朴,但是由于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几十口子全靠他一个人养活,这些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这是第一项,这项开支我们大家都能理解。

第二项开支今天的读者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曾国藩还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开支。

作为地方上的一把手、一号首长,曾国藩身边当然要有一个庞大的办公班子。清代总督衙门中,总督需要供养相当庞大的班子,他们由幕友、书吏、仆役、家丁们组成,负责总督的办公、保卫、出行、勤杂等事务。不过今天的政府之中,上自秘书长下至普通科员皆是国家公务员,薪金由国家负担。而在清代,这些人都是总督和巡抚私人聘请的,要由督抚自掏腰包。也就是说,督抚衙门中,只有总督和巡抚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官员,其他人都“没有编制”,他们的工资,则由督抚自行解决。你爱雇多少人雇多少人,爱开多少支就开多少,国家一分钱不管。

这种状况今天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在清代,却是国家定制。这种设计,和京官的薄俸制一样,也是因为皇帝偷懒,不愿意详细考虑总督一级的行政经费支出,把这个摊子推给总督自己解决。皇帝省了事儿,却使总督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这些编外人员工资可不低。就以幕友或者叫师爷为例,他们每个人,年收入至少一千两。你请上十个八个幕友,一年就得支出一万两。此外那几十上百个书吏家丁,加一起也要将近一万两银子的工资。所以仅工作人员工资这项,曾国藩一年就得支出两万多两。

除了这项不合理支出外,清代的财政制度中居然还有比这更匪夷所思的规定,那就是总督办理一些公务,还要自己花钱。

比如,总督每年都要对绿营兵进行检阅,以保持军队战斗力。既然检阅,就要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奖励。但是这些钱,清代财政体系中忘了规定从哪儿出,那就得总督自己出。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不合理的,就是皇帝与总督的通信费,要由总督自己出。那时候皇帝和总督们之间,要频繁地递送奏折,下达谕旨,因为是机密文件,所以要派一个精干的队伍,专门运送,一年要好几千两银子。这个钱,皇帝不管,总督自己出。

所以这些项加在一起,一位总督一年要花多少钱呢? 两江总督事情比较多,公务繁重,一年要花六万两左右。

我们前面说了,两江总督的养廉银是多少?一万八千两。也就是说,有四万多两的差额。这四万多两从哪儿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民靠种地吃饭,总督们只能靠权力来换取收入。这四万两的差额,催生了“陋规”,也就是下属各官员和衙门给他的“进贡”。

从“陋规”这个“陋”字上,可以看出世人对这项收入的道德判断。人们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陋规”完全是贪腐的产物,并且都归入了官员的私囊。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陋规”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上级官员办公经费不够,不得不向下级收陋规。

那么陋规都有哪些内容呢?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江西巡抚白潢在奏折中向皇帝汇报当地的陋规收入,白潢具体列举了江西省的五项陋规:一是节礼,下属官员过年过节送的钱,每年大约五千两;二是漕规,粮道衙门所送,每年四千两;三是关规,辖区内两家税关衙门所送,每年两千四百两;四是盐规,盐务衙门所送,每年一万两;五是钱粮平头银,每年八千两,布政使衙门所送。

从这份清单可以清楚地看出,白潢所收到的“规礼”由“规”和“礼”这两部分组成。所谓“规”,是由下属部门以部门名义送的钱,而所谓“礼”,则是官员们以个人身份送的。

那么,这些“规”和“礼”的钱又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规”。“规”的来源,用今天的话说是各部门的 “乱收费”,过去则叫“耗羡”或者“加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