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拒绝融化的冰(2)

1917年,蔡元培聘他入北京大学,主印度哲学教席。他深知,佛家讲苦,儒家重乐,而众生是追求喜乐的。于是,他对蔡元培说:“除替释迦、孔子发挥而外,不再做旁的事。”又开设儒家哲学课。

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孔孟儒学“累累如丧家之犬”。1920年,他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公开提倡儒学复兴,开启新儒家研究的先河。这样做,并非要开历史倒车,是因为他知道,佛家救心,儒家应世。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远离官场,走出书斋,致力实践。1931年,他携妇牵雏,前往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力行观音无边的悲心,欲救民众于水火。日本侵华,此实践因战乱终告失败。

1938年,抗战伊始,他组织爱国人士,突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统治地区奔赴延安,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共同探究中国未来的出路。

国共两党冲突加剧,他与众知识分子形成“第三者力量”,居间调停,奔走于国内和平大计。1946年,特务暗杀活动频仍,闻一多、李公朴遇害。在公祭大会上,他以菩萨舍身的大勇气,呼唤第三颗子弹射向他。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新政协委员。1950年,他从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他,并共进晚餐。因他素食,毛泽东说:“我们也素食,统一战线嘛!”

其后,毛泽东多次找他共商国是。然而,他“不识大体”,在抗美援朝等问题上,直抒己见,终致不快。

1953年,在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学习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他为农民鸣冤叫屈,要党和政府关心农民问题(从今天的角度看,梁漱溟堪称中国“三农问题”的先行者),和毛泽东发生争执。毛泽东宣布,对他这样的“反动分子”“不施仁政”,他被轰下台来。

按照毛泽东指示,他的问题属于思想问题,不是政治问题。他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也没有受到任何正式处分。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闭门思过的他,为众生慧命再次挺身而出,公开与当局唱反调——“主张批林,反对批孔”。他进而在政协小组会议上“为孔子辩诬”,遂招致近一年、一百余场的批判。他“不再申说,静听就是”,每会必到,到则沉默。

批判会中间休息时,他旁若无人,在政协礼堂前厅练太极拳。批判会告尾声时,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他一字一句地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此后,上面传下话来说,梁某人是不可改悔的反动分子,跟他纠缠会上他的当,让人“转移了大方向”。从此,没有人再与他对阵了。

……

在20世纪的时代热浪中,无论是上半叶的风云突变水深火热,还是中期群情澎湃如火如荼,梁漱溟都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艾恺了解这一切,他想知道的是,“面对命运带给您的诸多打击,像和毛泽东的冲突,像对您的批判,像红卫兵……您有什么感想?”

梁漱溟端起杯子,喝了一口白开水,淡淡地说:“这对我没有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