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绿枝一梢红(4)

最后一朵花从马蹄滑落

草色如土染黄琴声的诉说

缓缓河流倒映一卷黑白回忆

间或传来两声野狼的嚎啸

开满云朵的天空

追着鸿雁的翅膀飞动

永远的北方

我温暖而不老的故乡

草原上没有喝干的酒

毡包里没有唱断的曲

一锅奶茶煮化千里冰雪

马背上又升起春的太阳

雁门关以北、黄河以东、古长城以南这一片“大同”土地,春秋时为北狄所居。北狄白羊部,曾在今大同左云县筑有白羊城,左云人至今仍有“白羊儿女”之号。北魏鲜卑人建都平城,其间有几十个民族约百万人先后迁居于此,包括山胡、屠各胡、卢水胡、丁零、乌桓、党项、氐、羌等族。

隋朝统一,突厥人占据雁北之地;唐中叶,漠北兴起的回纥族入住大同之域;公元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族,由此至元代末,大同为契丹、女真、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朝圣地433年之久;明朝重建大同城,设其为防御蒙古瓦剌、鞑靼侵扰的九边重镇之一;由清而民国到解放,其间计约300年。

如此,以平城建制为端点,大同这片“代地”厚土,书写有上千年少数民族统治、居住、活动的丰繁历史。

天空没有留下我的影子,我曾经飞翔过;春天不会记住我的芳香,我已然开放过。千百年春秋代序,除拓跋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在这里建都筑城,匈奴、柔然、突厥、乌桓、慕容鲜卑等民族,也都在大同留下了“雪泥鸿爪”、文明印迹。

“雁门雄关壁刃立,关南关外两重天”、“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笔调苍凉,意境浩茫;“二月山城雪尚飞,年年草色见春迟。不知上苑新桃李,开到东风第几枝?”曾为大同巡抚的明代王越,委婉如剪,别裁细叶。

胡云汉月,古风幽草,编织成塞上大同殊异风光。北出右玉县境“西口”,豁然一轴塞外画卷;南过雁门关,别然一帘塞下烟雨;两间连接过渡地带,是为一派塞上奇景。

正像民族融合是北魏魂灵,北方少数民族风情气息,是古都大同的文化表征与历史特质。都说大同是一座魅力无限的城市,“魅”在何处?何为其“魅”?魅就魅在它是一座民族融合的历史古都,一片胡汉文化覆盖泽润的土地,一座多民族风情的博物馆。

北魏王朝最终融进了华夏龙体,但曾为“北朝”皇都之一的北魏平城,不仅是少数民族建造的国都,且与汉王朝“南朝”相对峙,二分天下,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集中地和活动中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佛教。唐代僧人神清《北山录》总括道:宋人魏人,南北两都。宋风尚华,魏风犹淳。淳则寡不据道,华则多游于艺。夫何以知观乎?北则枝叶生于德教,南则枝叶生于辞行。

来大同看什么?大同什么最好看?就看不同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千年遗迹,好看就好看在一件件异族情调新奇的历史留存。平城一处处陈迹古履,留住多少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成为解读这些少数民族的真品与信息,包括草原民族、西域各民族甚至外来民族如印度以及古罗马、古希腊的遗存。

云冈大佛、华严塑像、长城古堡、永安寺画像……鲜活的化石,无言的诉说,使抽象缥缈空泛的民族史、人类史有了质感,有了温度,有了朗朗笑声和喜怒表情。

云冈石窟是中华文明以及中西文明多元多样多彩融合的见证,是以拓跋鲜卑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融合西域、中原以及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留下的大美创造;华严寺、观音堂彩塑,浑源大云寺建筑,是契丹、女真族的美丽指纹;关帝庙正殿建筑,浑源永安寺、大云寺壁画,出自蒙古人手笔;九龙壁飘动着明王朝雄姿英发的风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