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懋筠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征选为国民党党歌的曲谱,后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也是一次偶然。
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学,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声名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中,有一段是给黄埔军校的训词,后作为军校的办学方针。训词便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孙中山的训词在国民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南北统一后,国民政府委员戴季陶建议将此训词,采为中国国民党之党歌歌词。训词虽然只有48个字,但言简意赅,鼓励黄埔师生和国民党党员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用它作为国民党党歌是很合适的,后在全国征曲。
1928年11月28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推定蒋介石、蔡元培、谭延闿、胡汉民、吴敬恒、张人杰、孙科、戴传贤、叶楚伧等9人及教育部部长蒋梦麟,组成“党歌曲谱审查委员会”,并在报刊上公开征求党歌曲谱。听闻国民党中央党部要以孙中山先生的黄埔训词为歌词,向社会征集党歌曲谱,程懋筠决定应征。
当时,程懋筠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第一任系主任、声乐副教授,但事业上并不顺利,处于低潮期。他性格刚直,为人清高,不懂得职场圆滑,又面临着系主任一职被撤换的可能,心情有些沮丧。一日,他在书房里按照孙中山先生的四字韵文,一字字地谱曲。他认为,这样的曲子,一定要有韵律、节奏,因而对每一个乐句、每一个乐段,仔细推敲,反复演奏。完成后,自己却不甚满意,烦躁之下,便将写好的稿纸一把揉烂,扔进了废纸篓。所幸的是,他的夫人舒文辉女士打扫废纸篓时发现了这份曲谱,觉得作品庄严肃穆,有浩然之气,认为应是很好的作品,便自己重新誊抄了一份,悄悄地寄给了当时的“党歌编制研究委员会”。
当时,评选极为严格、公平。评选的过程是,由合唱团在幕后逐个演唱参选作者的作品,评委们则坐在台下聆听,看不到谱稿,也不知作品的作者,既不用大规模一次次海选,更不用场外观众电话、短信投票,完全通过作品演唱的实际效果来进行评选。
音乐家选精后,有4首曲谱被选出。这一年的12月28日下午2点,经过再次审听,决定以第80号作品即程懋筠所作之谱为党歌曲谱。就这样,最终程懋筠“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作品在139件作品中拔得头筹,并得到500银圆奖金。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采用程懋筠的作品为党歌,理由是该曲调平和、有力,有民族意识之效果。消息传来,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
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合均唱这首党歌以代替国歌。1937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征选案至此遂告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