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5)

王光祈是一个奇才,也是一个全才,在很多方面都卓有成就。在德国期间,他除了主要从事音乐研究,用译著事业报效祖国外,还积极从事各种爱国活动,致力于中国现实政治外交问题的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王光祈编译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料》7种,即:《瓦德西拳乱笔记》《李鸿章游俄纪事》《美国与满洲问题》《三国干涉还辽秘闻》《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西藏外交文件》《库伦条约始末》。这7种编译外交史料,在当时极具先见之明,对即将到来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他痛感祖国被蹂躏践踏,发奋编译《国防丛书》,以期为中国抗战提供参考,虽身在异国他乡,亦希望能为抗战尽微薄之力。这批书籍的出版曾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曾特地通过驻德使馆,转询王光祈,“如愿回国,当图借重”,希望他回国效力。

王光祈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十分勤奋、艰苦。既没有公费待遇,又无家庭资助,全靠卖文为生的生活,最终令他积劳成疾,1936年1月12日,因突发脑溢血骤然病逝于德国波恩医院,终年仅44岁。噩耗传回国内,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乡温江县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南京追悼会上,蔡元培致悼词,徐悲鸿为王光祈画了遗像。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从波恩辗转运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将王光祈骨灰葬在成都东郊沙河堡菱角堰侧,即他中学时与魏时珍等同学“桃园结义”,相约死后合葬此处的地方。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向李劼人打听王光祈骨灰安置情况。198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省政协、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音乐学院和温江县政协等单位共同召开了“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在《王光祈音乐学上的贡献》一文中指出:“将东西方之音律,东方各民族之音律进行比较研究,始创于王光祈,这无疑是我国音乐学上一大贡献”。“王光祈是我国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之前的近20年中文化界一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著作家,卓越的音乐学家。”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之“王光祈”条目中明确写道:“他是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先驱者。”1986年,在温江公园内修建了“王光祈纪念馆”。后人编有《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成都王光祈墓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光祈的音乐研究,是为了唤起民族精神,是从民族大义出发。他始终没有忘记“少年中国”的梦想,在给少年中国学会的朋友黄仲苏的信中说:“离国虽久,爱护学会的心情倒是更加热烈……明年返国第一件要做之事便是重振会务。”在“少年中国学会”解散后10年的1935年底,王光祈打算回国,并希望恢复少年中国学会。而与之相契合的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特地设宴招待了在重庆的原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席间,他们共同讨论过恢复“少年中国学会”的设想。在渝期间,毛泽东和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成员周太玄见过三次面,商讨重建少年中国学会问题。这和客居德国的王光祈何其相似?直至掌握了中国的命运后,毛泽东仍然对于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王光祈念念不忘。

回顾历史,王光祈用“音乐再造中华民族”的理想被后人牢记于心,他坚持致力于“少年中国”运动,为民族再造文化,培育“民族自觉心”的精神会被后人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少年中国”的梦想,是任何时代的中国人共同的理想。而王光祈用自己短暂却卓著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响亮的民族之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