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警卫员的援救与中央密令的送达(1)

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后,杨奇清被分派到第一师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这年12月,国民党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一次“围剿”。杨清说,父亲参加了这次反“围剿”战斗。战后,杨奇清从宣传队调往一师三团三连任党代表(后改称指导员)。

此时,杨益德已被捕,在经受敌人的长期残酷折磨后已是腿断身残,奄奄一息,却死守着党的机密。杨益德最后被刽子手斩首示众。怀着父亲被害的强烈悲痛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杨奇清率领三连全体战士英勇投入第二次与第三次反“围剿”中,他身先士卒,猛打猛冲。

1933年5月,杨奇清被推荐进入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人员训练班学习。从此,他走上了保卫工作岗位,开始了几十年的保卫工作历程。结业后,他被分配到红三军团一师任特派员。这年9月,被调往红三军团保卫局任执行科科长,后先后改任执行部部长、侦察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2月,红军进入贵州,杨奇清由侦察部又调回执行部任部长,并由他兼管侦察部。杨奇清的权力更大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为了保卫首长和要害部门的安全,维护通讯联络的畅通,杨奇清经常不避艰险,不畏饥寒,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

为了给军团各级首长配备合格的警卫人员,杨奇清利用战斗间隙休整的机会举办警卫人员训练班,挑选政治可靠、勇敢机智、胆大心细、吃苦耐劳、身体健壮的青年进行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忠于职守的优秀警卫人员。他工作尽忠尽职,不仅使领导同志的安全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且在照顾领导同志的生活上也细致入微。每个警卫员除了要拿行李、武器外,每天还要带齐饭菜、马灯、水壶、洋蜡、火柴等物品。因此,首长们白天随部队行军,晚上一到宿营地就能及时开始工作。

杨奇清对保卫干部和警卫员既十分严格,又十分关心。1934年12月,红军经过广西龙胜、三江一带时,由于广西军阀白崇禧实行空室清野政策,沿途找不到颗粒粮食,红军补给困难,饥饿现象严重,致使掉队情况时有发生。杨奇清从保卫工作的特殊性出发,强调绝不容许警卫人员掉队和失踪。可是就在部队急行军抵达湘黔边界时,他发现缺少一个警卫员,担心落入敌人之手而泄露军事机密,要求警卫科长赶紧返回沿途仔细寻找,直至在一山沟里找到因饿昏而滚落的警卫员。长征途中,杨奇清还多次负责保卫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安全。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两大方面军作战,中共中央召开了“两河口会议”,会议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并通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