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鬼”追寻来时路(2)

1911年11月6日,杨奇清出生在湖南平江县郑源大屋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他的女儿杨清那里,记者得知:杨奇清早年名叫淑清,是他的爷爷给取的。村里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当地人称为淑水河。杨奇清的爷爷给孙子取名“淑清”,是希望他继承“清清白白做人”的家风,一如淑水河安时随命,与世无争。不过,淑清这个名字很少被使用,平时大家都唤他的小名“淑伢子”。

因为生活贫困,杨奇清8岁才上学。他曾对女儿杨清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后来就上不起学了,我只好上山砍柴、磨豆腐、干杂活,好让叔叔和其他兄弟去上学。”只读过三年书的杨奇清自小爱听父亲杨益德讲述有关古代农民起义的故事,向统治阶级宣战的造反英雄的传奇故事让他豪情满怀。后来,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奇清”。

杨奇清的母亲李合梅因积劳成疾,无钱医治,三十多岁就溘然长逝。才十几岁的杨奇清,就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1926年夏秋,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平江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协会纷纷成立,还组织了一支农民自卫军。杨奇清的父亲和叔叔都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父辈与革命形势的影响下,杨奇清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担任儿童团团长。他率领少年儿童们站岗放哨,协助大人们查奸细、打土豪。杨奇清以他的坚定勇敢、机智灵活,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而赢得伙伴们的热烈拥戴和父辈们的赞赏。这年末,他又担任了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他的劲头更足,干得更欢了。不久,还当上了平江县工农义勇军的小交通员。

杨奇清少年时代便跟随父亲投身革命,参加过著名的平江起义。192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天,杨奇清听说红军要撤离平江县城,表示想参加红军,祖父一听强烈反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于是,他拗不过老人,只好回到地方游击队,在家乡坚持游击,组织暴动,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传送情报,为游击队偷运食盐。

不多久,杨奇清接到祖父病危的消息,心急火燎地赶回家中。处于弥留之际的祖父提出让杨奇清立即结婚,新娘就是已经请媒人谈定了的一位名叫方祥玉的同村姑娘。自己与她并无感情基础,但是杨奇清清楚:爷爷此举是为了在生前看着孙儿成家,并用娶亲来系住孙儿,使他断绝离家参军的念头。

杨奇清原本不想应允,眼见祖父死不瞑目,祖母、婶娘、老哥嫂等不断哭劝,父亲也劝说不能让老人抱憾西归。泪流满面的杨奇清感恩祖父对自己的百般疼爱,于是“扑通”一声,双膝跪地,答应了祖父的要求。于是,就在第二天匆匆举行的婚礼之中,祖父带着一丝满足的微笑合上了双眼。杨家在同一天内办了红白两件喜事……

就在这时,整个形势急剧恶化。国民党军加上“清乡团”、“挨户团”步步紧逼,沿途制造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不少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遭受摧毁,“赤色分子”开始转移。这时,方祥玉清楚如果自己拖着丈夫不让他参军,无异于害了丈夫。1930年4月30日,杨奇清拿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开给自己参加红军的介绍信,领着其他参加革命的伙伴们踏上了寻找红军之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