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人深致——“抒情”与“言理”的交融 6

外表柔弱,内心强大,这是柔奴带给苏轼的震撼,也是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这首词貌似句句都在赞美柔奴,但其实,柔奴只是苏轼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苏轼照见了自己。他借柔奴之口,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此心安处是吾乡”固然是柔奴的答案,其实也是苏轼对待人生、尤其是对待逆境的答案。

词句解释完了,可我们对词的解读并没有结束。

可能大家都有一种感觉,这首《定风波》和我们之前解读的词都不太一样:词通常都是用来抒情的,温庭筠的《菩萨蛮》是在客观描绘中隐约地抒情;冯延巳是在生命意识的感悟中淡淡地抒情;李煜是在亡国剧变之后痛苦地抒情;柳永是一边讲故事一边抒情;晏几道则是在孤独追忆中哀伤地抒情……苏轼的《定风波》也抒情,但在他这里,抒情是和言理交融在一起的。

用词这种抒情诗体来讲道理,我不敢说是苏轼的首创,但他绝对是一个典范。这首词前面的序言,包括词的正文,从起句“常羡人间琢玉郎”,一直到“笑时犹带岭梅香”其实都只是铺垫,经历过层层铺垫之后,词人真正想要隆重推出的只是最后一句:“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后这一句,才是苏轼真正的用心所在,是他要讲述的道理所在。

心安,是一个简单的词。当然,说起来极其简单,要做到却极其困难。那么,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词里,苏轼想要说明的到底是一个什么道理呢?

我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至少包含了两层道理。

第一层,做事要问心无愧。

刚才我们讲到,《定风波》创作的背景是“乌台诗案”。王安石推行新法,为的是富国强兵;苏轼反对新法,出发点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目的一致,只是政见不同。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这种不同的政见,就会被相当一部分以谋求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小人所利用,成为打击异己的借口。“乌台诗案”的发生,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