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惴惴不安的休?赫夫纳在芝加哥闹市区的大街上走来走去,不时地转悠到报刊亭前看一眼他的新杂志。第1期《花花公子》刚刚诞生,他像一位急切的父亲一样担心孩子的状况。几周前,他凭借手中的订单,与分销商帝国新闻公司谈下了一笔划算的买卖。10月中旬,他驾驶着自己那辆1941年的破雪佛兰,驱车75英里,来到罗谢勒印刷公司,同行的还有埃尔登?塞勒斯和阿特?保罗。他们花了几个小时校对杂志清样。当印刷厂最终敲定清样、添加封面、装订成册时,赫夫纳异常激动。他描述说,这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之一”。1
此刻,赫夫纳站在报刊亭前,貌似随意地翻阅《花花公子》,假装好奇地浏览目录,还不忘偷看一眼玛丽莲?梦露的照片。有人买了一本,他就很激动;有人拿起来又放下继续赶路,他就很失望。他甚至趁着报刊亭老板不注意,将《花花公子》摆到一个更显眼的地方。一连几天,他都在想,如果这本杂志卖得不好,他的梦想就破灭了,恐怕很快就会破产。2
其实,赫夫纳并不需要担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这本杂志脱颖而出,销量直线上升。之前专家预测,这本杂志能够卖出60%左右,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但结果是,《花花公子》卖掉了近80%,也就是54万册左右。对于一本预算很少又没有做过什么宣传或者广告的新杂志而言,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此时,第2期杂志已经成型,12月初问世。更加自信的赫夫纳把自己的名字印上了刊头,结果第2期比第1期多卖出2 000本左右。3
即便是赫夫纳本人也为《花花公子》引起的强烈反响感到震惊。这本杂志似乎很快触及了一根神经,不仅是读者,还有美国文化,至少是美国的众多男性公民都做好了接受这本杂志的准备。这本杂志的魅力从第1期就开始散发出来。《花花公子》大胆、刺激,甚至有些淫秽,但它不危险,不颠覆,表达的是战后美国的许多主流价值观,并赋予它们一些生机勃勃的新形式。这本杂志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在新的繁荣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努力立足的男性,它为这样一个阶层提供了关于美好生活的生动设想,他们渴望引导生活潮流,只是自己未必意识得到。《花花公子》开始将一种潜在的群体性的社会幻想呈现出来。
1
尽管赫夫纳为自己的新杂志感到骄傲,但他深知这本杂志不论是在品质还是风格上都离他的期望相差甚远。第1期《花花公子》内容活泼,风格朴素,但看上去不够档次。赫夫纳开玩笑说,它是拼凑起来的,“有一点新,有一点旧,有一点借来的,有一点黄”。但是,这种粗糙的框架已经体现了这本杂志的雏形,以后的杂志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和扩充的。正如阿特?保罗所言,创刊号“是后来杂志的蓝本”。4
在第1期杂志的封面上,玛丽莲?梦露微笑着挥手,而旁边的文字承诺说,读者将在杂志中找到这名女演员的裸照,“是所有杂志中第一次曝光的,全彩色的”。翻开杂志,映入眼帘的是一篇轻松活泼的卷首语,宣称这是一本为全新的男性读者群打造的全新的杂志:
如果你是一名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的男性读者,《花花公子》就是为你打造的。如果你希望以幽默、高雅和有情调的方式提供娱乐,那么你一定会喜欢上这本与众不同的《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