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斌:一个勺子(3)

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很喜欢这里,就是因为这里不问出身,你从哪里来,无所谓,是什么人,无所谓,就应了那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

刚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工作,更没什么钱,每次黄昏走在大街上,看到楼里的灯亮着,就真的太想有一个自己的家了。那个时候我还在租的房子里自己一个人住,每次回到房间,真的非常害怕。所以我特别愿意去拍戏,去剧组工作,只是因为没办法回来面对自己一个人在房子里的那种恐怖。但就算如此,我也从没想过搬上东西离开,我要努力拥有一个有闪烁的、明亮的、温暖的灯火的房间。

刚从新疆走出来的时候,我没什么伟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比如一定要为家乡做一点事情,这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完全没有。等到了有了合适的机会,当我真正有机会自己去拍电影的时候,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我才做了一点事情。

时代总在变,并不是单一一个时代的问题,所有的时代里都会有这样的声音,就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变得更聪明?聪明意味着什么呢?聪明就是成熟嘛。我们小时候会坚持很多东西,在长大的过程中,这种坚持会逐渐被遇到的大多数人说成是“傻”,于是慢慢我们麻痹自己,坚持梦想变成了一个傻子的做法。那我就把梦想搁那儿吧,老老实实赶紧找一个工作,然后顺顺当当地生活。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有很少的人,我必须要说很少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初衷。这个过程会遭受很多的挫折和打击,如果能够承受的话,也许有一天能够成就梦想。能够实现梦想的人真的很少,因为大家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更容易、更轻松的路。就拿我自己举例,我同学的孩子现在都上大学了,我的孩子才多大?因为他们在谈恋爱、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学,在读研究生。在别人看来,所谓正常的人看来,我这个人真的是脑子有问题,按咱们新疆的话说,这个人是一个勺子。

我善良忠诚的父亲在别人看来就是个勺子,每次我听到别人议论我父亲说他很傻,我都觉得不舒服。难道善良、忠诚的人,在生活中就要被人欺负,被说成是笨吗?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生活当中一些特别不好的社会习气。

《一个勺子》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人,大家都觉得他傻,但之后勺子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拍这样一个电影是我做这件事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电影虽然没有选择在新疆拍,但影片里用的是新疆方言。记得以前在天山厂拍的戏都是用的普通话,很多演员说不了普通话,就找上海电影制片厂给配音,硬生生配得像外国人。我们看到的香港电影用的是广东话,赵本山的小品用的是东北话,但新疆就没有一个正式的好的作品是用新疆方言的。当我问自己为家乡做过什么的时候,至少可以说在普及新疆方言上,我做了一件事,用一部有品质、有影响的电影,让《一个勺子》,把新疆方言带到了观众面前。在金马奖颁奖的时候,当他们读“获奖者陈建斌,《一个勺子》”,读的人只知道《一个勺子》是一部电影,但是我知道,那就是一句新疆方言。在华语电影的最高殿堂,我让新疆方言响彻,我自己心里知道,那个时候我很自豪,我为我的家乡做了件事。

电影《一个勺子》可以拍成很多种类型,可以拍得很唯美,那个很容易,但说实在的,最终做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是因为我想把它拍成这个样子,因为那就是我想做的人,想做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