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治政(1)

蒋经国晚年对反对势力的宽容态度

让许多党内保守人士更加不安

在台湾“外交”遭遇孤立的敏感时刻,另一项烦恼蒋经国的重大争议,就是台湾反对势力的大动作与擦枪走火突然成为社会争议爆发的导火线。

从蒋经国“执政 ”以来,虽然保守派多次要求应对嘈杂的在野人士更加强硬,但他显然愿意忍受这些杂音,同时借此向美国证明,台湾有足够的民主与自由忍受在野批判。他邀请美方派出观察员,确定台湾虽然实施军事“戒严 ”,但政治犯与人权记录并非那么差。

1977年 11月举行的“中央 ”与地方公职选举,却发生了原本是国民党重点培养的地方精英、台湾省议员许信良,因不满国民党中央以“党纪考核记录不佳”为由拒绝提名他参选桃园县县长,愤而决定脱党参选。

许信良随即被开除党籍,却在选举中呈现领先趋势。加上投票当天,许信良阵营发动大批青年与支持群众担任监票助选员,发现桃园县中坜国小投开票所选监主任企图帮一对不识字的夫妇投票,许信良阵营立即指控国民党涉嫌作票舞弊,因此选举尚未结束,就爆发激烈的抗议事件,近万群众甚至砸毁中坜警分局玻璃窗,火烧警局、警车。虽然蒋经国直接下令,警察、宪兵不得开枪镇压,但到了半夜还是发射了催泪瓦斯才把群众驱散,即有名的“中坜事件 ”。

许信良最后得了22万票,轻松胜过对手而当选。但中坜事件加上当年国民党选举结果不如预期,党部提名人选在多处落选。曾提拔许信良的李焕被迫辞职下台,蒋经国改派另一名心腹潘振球接任省党部主委,因此也有了“李换(焕)王升(升)”的说法。

中坜事件影响深远之处,除了让国民党长期自诩的政治稳定一夕变天之外,更让事件主角许信良知名度暴增;同时在野人士很快就发现,大规模群众事件是拉抬支持率的好方法,并可让国民党背上打压民主势力的大帽子,因此台湾反对党的动作迅速升温,开始挑战国民党的统治权威。

由王升主持的“总政战部”开始加强舆论的钳制与管制作业,台湾官方没收了大批与中坜事件相关的书籍,台湾情治机关开始严查各项叛乱案件。但是台湾的在野人士已经不甘于接受国民党的游戏规则,包括康宁祥等人都提出解严、改选等诉求。

1978年 11月,原定举行代表与“立委 ”补选,在野人士更首度串联,成立党外联谊会,以类似联合竞选的方式,力推停止“戒严”,大赦政治犯,民选省、市长等台湾政坛从未公开讨论过的诉求。其中,助选团的总干事即由施明德担任。虽然因为美台“断交”,该次选举被迫中止,但台湾反对势力的强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党内资深“民代 ”也不满蒋经国的宽容态度,纷纷要求党中央拿出办法,终止类似的思想污染。

至于当选桃园县县长的许信良,则以擦边球多次冲撞体制,抗议国民党对政治异议人士的钳制或非法逮捕,并以桃园县县长身份发起高雄桥头示威游行,声援因叛乱罪而被当局逮捕的余登发父子,这也是台湾“戒严”时期第一起游行集会事件。

虽然许信良因此被罢免县长一职,但他仍串联起党外势力,同样在不依法申请的情况下,发动了一次以为自己祝寿为名的活动。这次活动虽遭警备总部警告与关切,最后仍在蒋经国默许下,聚集两万多人非法集会演讲,但警方未做任何干预。这代表蒋经国晚年对反对势力的处理态度,也因此让许多党内保守人士更加不安。

《美丽岛》冲击

蒋经国经长考,下令予以取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