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后,摩西回到了他的名义母亲——公主身边。此时法老的国策已经有所改变,毕竟杀戮并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区别对待总好过一味屠杀。
摩西这个名字的希伯来拼音是mosheh,意思是“从水中捞出来”。其埃及语的结尾为mase,意思是“儿子”。许多法老的名字里面都有mase这个词,很可能这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字眼,用在皇家恐怕多了一层“王子”的意思。
埃及的政策是把各个被征服民族的王子变成埃及法老的顺民,然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民众之中再次实行统治,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以夷治夷”。也许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法老考虑有必要对被屠杀和镇压了这么些年的以色列人施行相对温和化的灭绝步骤。以色列已经被繁重的赋税和劳作榨干了财富和血汗,屠杀男婴造成其民族人口的极不平衡,如此一个岌岌可危的民族,如果再辅以相对温和的“以奸”统治,这个民族最终被同化和灭亡,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如果法老有此打算,那么默许公主把希伯来弃婴摩西养在宫中甚至加以教育,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法老的宏大计划里,摩西既是以色列人,又是埃及人,还是以色列族的掘墓人。
背负如此计划,摩西在埃及宫廷中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想必相当不错。与自己的同胞比起来,摩西过的简直是天堂般的日子。难怪后来有人称其为“埃及王子”,还有人牵强附会地认为摩西甚至有机会成为埃及的法老。
埃及的法老家族一般都采取近亲结婚来维持家族神圣纯洁的血统。这个近亲结婚“近”得有点大,一般都是兄妹之间进行通婚。类似情况还有上古时代的以色列人以及南美洲的印加人等等。当然,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可能也是其中最基础的因素。
作为被压迫民族的一员,并最终要担负起将自己民族葬送掉的“重任”的摩西,与其他被征服部落的王子们身份相仿,或者由于其与公主名义上的母子关系而稍有亲近,但是其希伯来人的身份并没有变,作为世袭相传、血亲相配的埃及王室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外族外邦拣来的孩子充当帝国的法老呢?
在大屠杀过去40年以后,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仇恨日益加深。没有一个以色列人会忘记当年那一个个恐怖的日日夜夜:婴儿的悲啼、女人的哭嚎、男人的反抗引来的杀戮……以色列人终日在埃及的阳光下流汗,在监工的皮鞭下流血,在无数次哭嚎祷告中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