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改革(2)

然而,幸福可以带来收益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上帝的创世计划中并没有包括人类的幸福”。他的观点不仅可以使人不再相信幸福,甚至还可以使人连快乐和乐趣都不相信。而其实这几个词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微笑的男孩、在雏菊遍地的田野里飞奔的小女孩、庙会或集市,还有色彩斑斓的巨型糖果……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此感兴趣呢?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很好的理由,那就是——人们渴望过得幸福!

关于这个课题,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心理系的徐延克(Eunkook Suh)博士和他的美国同事们曾在42个国家做过广泛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活着的最终理想就是得到幸福和满足的人生。而这又是同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对幸福感兴趣?答案是:纯粹因为幸福是个“好东西”!知道吗,幸福的人身体更健康、抵抗力更强,他们的压力会减少,而对疼痛的忍耐力却提高了?简而言之,他们活得更好,也更长寿。而且,幸福的人成功的概率更高,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度更高,所以,相比其他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

反之,缺乏幸福感的人更孤僻、更容易生病,同时,对社会来说成本也更高。所以我们说,幸福是可以带来收益的!一个幸福产业新近诞生了:除了要为世人的大苦大难寻求解决方案,幸福业还很认真地关心着世界上每个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幸福生活。

健康并非仅仅无病无痛

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它的任务是增加我们对心理学的了解。它希望心理学——所有在这个领域辛勤工作的专家和研究者们——在关心病痛的同时,用同样的热情关心健康,而这又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健康”。

我们是否可以把健康定义为无病?换句话说,没病的人就一定是健康的?当然不是了!虽然我们也得承认,没病痛已经是个好事了,但是,没有病——没有肺炎、癌症、抑郁症等——并不就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更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幸福的人。

史蒂夫·鲍姆嘉纳和玛丽·克罗瑟斯引证说,每年都有26%的美国人经诊断证实患有精神疾病。他们接着问:那这是否意味着还有74%的美国人的精神状态就是健康的?学者科里·季斯(Corey Keyes)回答说,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中只有17%的人确实处于安康状态,而10%的人则虽然闷闷不乐,但情况还没有严重到可以算得上是得了精神疾病的程度。由此可见,当我们用直接检验人群健康状况法和用扣除生病人数法所得到的数据去描述某个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时,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

然而,我们的医疗系统通常就是把健康定义为无病无痛。一般认为,一旦化疗结束、癌细胞消除,那么工作就完成了,病人也该松口气了。然后医院会定期提醒病人做检查,看看他的恢复情况,以及癌细胞再次出现的可能。病人觉得医院对他照顾周到,而对他的“健康护理”通常也就到此为止了。

事实上,健康与疾病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远比我们一眼看上去所能够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它们同时栖息在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里,两者之间不但不是相互隔绝的,反而还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