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受骗,也不要断了后路。安史之乱中,唐代宗的妻子沈氏在战乱中走失,之后几十年,代宗一直寻找未果。代宗死后,儿子德宗继位,继续寻找。有人找到已故宦官高力士的养女,假冒成沈氏,送进宫来。宫里已无人认识沈氏,高氏对宫中旧事又很了解,于是满朝欢喜,即将认为太后。高氏的弟弟知道内情,很不安,揭露了真相。大臣们愤怒了,强烈主张杀掉高氏,唐德宗不同意,理由是,如果处罚了高氏和相关人员,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提供太后的线索了,德宗说:“朕宁愿被骗一百次,说不定就有一次是真的了。”历史上还有一次假冒事件,不过结局却不同。宋仁宗先后三个儿子都不幸早夭,之后再无子嗣。某年,突然有人自称皇子,跑到首都来求认亲。原来,此人母亲曾是宫女,被皇帝临幸后不久,正遇宫里遣散宫女出宫,该女也其中,后来产下此儿。政府立即展开调查,证实其母确实曾是宫女,并有御赐的龙凤抱枕(被皇帝临幸的纪念品)为证。唯有一点:其母在生下儿子之前,还生有一女。这下真相明了,假冒皇子及相关人等全部处决。
古人常讲沉默是金,说话须谨慎,确实有道理。明朝立国后,马皇后宴请功臣们的妻子吃饭,席间,马皇后感叹了句:“从前我们大家过苦日子的时候,哪里会想到有今天呀!”大家纷纷附和,徐达的老婆也感叹了一句:“大家都是穷过来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不久,宫中宴会时,朱元璋端了杯酒来敬徐达,说:“我这杯酒是特意来祝贺你可以免去灭族之祸了。”徐达不明所以,回家才知道,老婆被皇帝派人杀了。以朱元璋的脾气,没有迁怒徐达,已是很宽容了。
有些好处,看上去很美,但真不能随便沾,一沾就可能因此送命。清朝继承明制,以科举取士。江苏人吕长音,有幸成为清朝第一位状元。吕长音才华横溢,人长得又帅,中状元时四十多岁,正是“师奶杀手”的范儿。其时当政的是孝庄皇太后,才三十多岁,经常把吕长音召入宫中,谈国事之外,也谈家长里短。太后待他温情款款的,但吕害怕了,于是称病辞职。太后起初不肯,后来还是放他回了江苏老家。
舍不得钱,救不了命。春秋时,陶朱公范蠡次子在楚国杀人被抓,范蠡准备派小儿子带千金前往周旋。但长子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逼得父亲派了他去。到楚国后,长子没能救出弟弟,而是运回了一具尸体。全家人非常悲痛,只有范蠡平静地说:“长子去这是必定的结果。上次我之所以要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出生时,我们家已经富裕起来,他平时不愁吃穿,大手大脚惯了,养成了一掷千金的脾性。而长子与我共同打下这份家业,他深知其中的辛苦,所以比较节俭,甚至有时候不免吝啬。所以,那千金他必然使得不痛快。再加上次子本身就是死罪,这一来哪里还有活命的理由?”
凡事赶早不赶晚,这话真有道理。清康熙时期的大臣徐乾学,把持学政多年,每届科举考试,排名前列的,都是他指定的人。有一年科举前,有个人来拜访徐乾学,出手阔绰,给门子的红包就是黄金十两。徐问他:“你是有什么冤屈要申吗?”答:“没有。” “那你想谋官?” “不是。” “那你想要什么?”“我想当今年的科考状元。”徐皱皱眉:“今年的状元已经许人了,其他的名次可以么?”来人说只想得状元,实在不行等下一届也行。徐答应了。但还没等到下一届科考,徐就下台了。
要小心那些不通人情的人。齐桓公有三宠:易牙是厨子,把自己的小儿子杀了做成一盘蒸肉给桓公吃;竖刁为了服侍桓公,挥刀自宫;卫国公子开方,为了留在桓公身边,长期不回家。桓公被这三人的牺牲精神感动得不行了,但管仲说:爱自己、爱子女、爱父母,是人之常情,而这三人或者自阉、或者杀子、或者父母死而不奔丧,太违人情,是危险分子。果然,后来三宠作乱,活活饿死了这位威名远扬的春秋首霸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