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教育体系与新工业的发展

这个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又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助力。

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100个农民努力工作,也不过使20个人脱离生产。故而就算是想搞全民教育,也没有搞全民教育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农业文明时代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人口数量与领土控制。所以在这个时代里,教育的功效主要在于个体修养的提升与价值观的养成,这一点有助于该族群的文化提升与内部稳定,但无助于整体力量的培育,也很难将教育直接挂钩于国际竞争。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个传统。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还主要建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上,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学理指导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又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轻工业领域,所以其对军事力量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所以直接促成了19世纪后半期直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武器装备的急剧变革。这样一来,教育体系在继承其人文传统的基础上,第一次可以直接贡献于富国强兵与国际竞争。同时,又由于新的工商业手段释放出了更大的财富与力量,所以新式政府如果有心,就可以推广全民教育。这就产生了一条全新的强国之路。而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诸邦正是得此风气之先者。

君不见,“早在18世纪末德国就确立了所有6—13周岁的儿童都应接受普通教育的原则(尽管现实并非如此)。英国则直到19世纪后期才引入这一原则。”此外,德意志的教育体制还为国民“提供了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大学的求学机会”。其中,“大学对科研相当重视,物理、化学及数学方向的研究气氛尤为浓厚。”“时至1870年,一批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已经在克虏伯和博库默尔、维赖恩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中任职。鲁尔的大企业多数已聘任化学家对生产投入进行分析,并进行质量管理,此举又领先于其他国家很多年。桥梁、机械工程、钢铁制造方面的德文教科书大量涌现,随处可见。正如俾斯麦所言:‘有学校的国家才有未来。’”(见[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当完善的教育体制与关税同盟、战略性的铁路网、德意志独特的工业技术传统、庞大的商会组织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德国式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使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诸邦占据了时代的先机,这个先机不仅赋予了统一运动本身以强大的动力,更使得统一后的新德国飞速发展,迅速成为欧陆第一强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