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缅甸丛林的蓝鹰(12)

反攻缅甸计划

日本完成从南方对中国的环形包围圈,不但使昆明受威胁,也令重庆感到震惊。缅甸保卫战如今失败,为了突破封锁,重庆政府唯有依赖从印度飞昆明的空中运输线,紧急对策是要求美方增加空运吨数。这条从印度空运物资到中国的运输线,原来是从印度东北边境的阿萨姆,经缅北飞到云南昆明,但在日军占据缅北后,这条航线就受到密支那日军炮火的威胁,只得向北移,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不但高度增加,危险也加大,机毁人亡的事件时常发生。显然,单靠增加空运量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建造一条从印度边境越过缅北通往中国的新陆路运输线。而建造这条新公路的计划是要配合反攻缅甸的军事行动同时进行的。

反攻缅甸计划原先的构想十分庞大,牵涉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要逼迫日本投降,必须攻打日本本土。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是由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对日军所占岛屿进行逐岛攻击行动,从日本手中夺回制海权与制空权,一步步进逼华南海岸。另一方面是利用中国这个抗日主战场作为进攻日本的跳板。从中国空军基地起飞飞机,攻击日本船舰,破坏日军的海上运输补给。同时由中英联军收复缅甸,恢复滇缅公路与缅甸铁路的连线,南通仰光。两股兵力,一路由南到北,一路由西到东,最后在香港会合,向日本本土发动总攻击。但这个构想最迫切的前提是,中国不能没有一条对外的国际通道。这是开辟“驼峰”航线和建造中印公路的战略意义。

然而,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却因中美英三方的不同盘算而不断修改,规模也一再缩小。中方的态度无疑是积极的,要求美国向中国战区提供五百架战机并增加空运吨数,都得到承诺,美方还应允提供装备,帮助中国训练三十个师的兵力,也愿意派出一个师加特种部队来参与缅甸战役。

考虑到中国军队不能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失败,蒋介石要求在缅北的陆路攻击必须由英军在缅南的海陆两栖作战相配合。但英方对于投入海空力量、夺取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最终两栖登陆收复仰光,却不愿做出任何承诺。

事实上,英方对夺回缅甸并不热衷,反而认为只要印度的安全无虞,将来日本战败后英国自然能够恢复对缅甸的殖民统治。而全球战略的重点仍应放在欧洲。这种“先欧后亚”的方针,在兵力部署和战略物资的调配上,也影响到美方的决策,引起重庆不满。这类矛盾出现时,史迪威往往夹在中间,两面不讨好。

美国起初因为在太平洋上对日本的岛屿丛林战,尤其是反攻巴丹岛之役,进展得很艰苦,所以十分重视中缅印战区。后来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使日本舰队遭到惨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又使日海军遭重创,让美国信心大增,战略思考随之改观。中缅印战区的重要性下降,变成太平洋战区的一个辅助战场。全面反攻缅甸的计划缩小为反攻缅北计划,由驻印军的两个师配合美军一个师的联合部队由西北向东,云南远征军的十个师向西,东西夹击。英国只派小规模的游击队参战。而缅南的军事行动则视缅北进展情况而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