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缅甸丛林的蓝鹰(11)

太上指挥弄巧成拙

在远征军内部,入缅的三个军,名义上都须服从史迪威的领导,实际上各军长却听命于蒋介石,蒋要求这些军长随时打电报向他请示机宜。缅甸战役失利,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指责史迪威指挥不当,面对日军的左右围攻,却拒绝杜提出的曼德勒反击战计划。史迪威则认为,在形势有利时,不懂得掌握主动,制敌机先,该打不打,等到形势处于被动时才去打,这是愚蠢胆小的指挥官和蒋介石的干预造成的结果。

杜聿明在撤军路线上,不顾实际地理环境,坚持听命于蒋介石,弄得在野人山几乎全军覆没。部队人员得病的得病,饿死的饿死,惨不忍睹。然而他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回到重庆向委员长告状,指控孙立人师长违令打仁安羌战役,后来又擅自带领部队西撤印度,不顾掩护第五军北撤的任务。

这两项指控后来都不了了之,主要是因为仁安羌战役使孙立人蜚声国际,不但获得英皇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罗斯福总统的“丰功勋章”,国民政府也给他颁发了奖章。按史迪威的指令撤退到印度,也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新三十八师的师部参谋人员都了解,在当时的情况,若随第五军入野人山,等于一起去送死。把士兵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孙师长,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如果要认真检讨经野人山返国的路线,就不能不追究到蒋介石身上。他的遥控命令实际上弄巧成拙。

然而,杜对孙从此就有了心结。杜率领的第五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一九三九年底在广西的战略要地昆仑关曾打过一场胜仗,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为此阵亡。但这次战役中方投入的兵力达六万多人,日军则为七千余人,在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中方战死近三万人,日方五千人,可谓惨胜。这同孙立人没有先进武器的“杂牌部队”以不足一千人兵力战胜数倍日军的仁安羌战役,是没法比的。最后撤退到印度时,孙的部队军容整齐,又在国际阅兵的场合扬眉吐气。杜的部队衣不蔽体,狼狈不堪,杜本人还是躺在担架上抬过去的,他显然咽不下这口气。这是日后内战时期杜与孙在东北“将帅失和”事件的种因。

实现封锁中国目标

日本占领缅甸全境,可说是实现了封锁中国、同时在南太平洋与英美争霸的战略目标。本来,日本的构想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中国问题,建立日、满(洲国)、华(南京)合作的“东亚新秩序”,然后北攻苏联的远东地区,南进南太平洋。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战局呈现胶着状态,于是日本改变战略,放弃了北攻的想法,同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集中兵力,迅速南进,靠南进来摆脱在中国陷入的僵局。这个新的战略方针进展顺利,日军先后攻占了海南岛、香港、新加坡、马来半岛、菲律宾、越南等地。

海南岛的榆林港成为日本军港。香港被占,等于封闭了经华南沿海通往内地的门户。越南被占,从海防经滇越铁路通往昆明的交通线中断,经桂越公路往南宁的交通线也受阻。环绕着中国的大陆南缘,就这样从东到西,中国剩下的唯一国际通道就是从仰光海港经缅甸铁路北通腊戍,接滇缅公路到昆明的交通线。这条线一旦被切断,日本盘算,迫使重庆臣服的日子就不远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