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缅甸丛林的蓝鹰(10)

同床异梦各有盘算

然而,无可否认,从远征军一九四二年三月入缅到三个月后撤出缅甸,这个军事行动总的来说是个败绩。

事实上,本来中国远征军入缅的目的是要协同缅甸英军防御,但在入缅之前,也就是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指挥入缅部队的同一天,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仰光就失陷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远征军的任务从协助英军保卫仰光变成收复仰光。仰光陷落,对日本来说,达成了缅甸作战第一阶段的目标。不但阻断了美国援华物资的海路入口,而且日军获得一个由海上补给日军在缅行动的港口,对仰光空军基地的控制也使其轻易取得缅南的制空权。

中英联手收复仰光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是中英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事实上,日军在一九三九年占领海南岛后,就有计划地把派往南方作战的部队分批在海南岛实行热带丛林作战训练。日军从泰国边境陆路入缅,就有一套机动灵活的战术,行军是用马牛运载重型武器粮食,搜索行动连脚踏车也派上用场。日军连夜可以长距离行进,静悄悄地偷袭,神出鬼没,完全出乎驻扎英军的意料。英军仓皇逃亡时,往往连刚煮好的早餐也顾不得吃,这时日本士兵就会在行军日志里“感谢丘吉尔送来的早餐”。

缅北的腊戍是远征军入缅的第一个城市,两个月后腊戍被日军攻陷时,已预示远征军和英缅军的全线溃败,日本席卷缅甸全境也就为期不远了。

日军占腊戍后,迅速沿滇缅公路直驱萨尔温江,进逼云南国境,同时派飞机轰炸滇西的腾冲、保山等城镇,引起居民一片恐慌。远征军东线部队在滇缅路上不断后撤,对进逼的日军无法抵抗。日军占领了边境的畹町、芒市等地,缴获了囤积在那里的大量汽油、柴油、炮弹和战略器材。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已溃不成军,以日军的行进速度,十天之内就会打到昆明。幸而守卫滇西的第十一集团军部队仓促抵抗,配合美国飞虎队的空中轰炸,才阻止了日军渡江东进的攻势。云南从抗战大后方变成前方,日军占领了萨尔温江以西三万平方公里一块狭长的中国土地,并在公路沿线的城镇据点驻兵,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至此,日本完成了从南部对中国的环形包围圈。

中方对战败的检讨,主要归咎于指挥系统的紊乱。在联合作战方面,远征军和英缅军未能有效协调。从开头,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就认为入缅的中国军队必须由他指挥。他把史迪威看作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而英缅军司令须听命于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这位身兼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职务的韦维尔,奉行的是丘吉尔“先欧后亚”的战略观点。因为无法同时应付两个战场,对缅甸地区的策略首先是“绥靖”(一九四○年七月还和日本签订停止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运送武器弹药和战略物资的协定),“绥靖”不成就“拖延”,“拖延”不成就“退却”。在缅甸战场是实施后两个步骤,同日本作战并不情愿,是碍于美国援助欧战而被拖下水的。

英方真正的“隐秘议程”是退却,是要中国远征军掩护它退却。这是为什么英军只有两个装备不全的师在缅甸,却要求人数四倍于它的远征军在各师中派驻联络官,但不接受对等安排的原因。除了对中国军队的歧视之外,英军就是不让中方知悉它的“隐秘议程”。史迪威虽是远征军的总指挥,但以他的职位,对英缅军却只能联络协调,无法直接指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