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的复仇——一曲业余者的赞歌
一
1889 年, 已近中年的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都灵大街上失去了理智。当时的他窘迫难耐,疾病缠身,如若有照片为证的话,那么画面中的尼采正抱住一匹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仰天哭嚎,他那浓密的大胡子上沾满了眼泪与鼻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有深邃的思想,却逃不过视觉形象的破落。尼采曾自诩为太阳,他的确像太阳一样成为现代哲学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一个真实的人类偶像,因挑战神性的权威而展现出了人类思想美的极致,但他最终却用自己坎坷的人生境遇和疯癫的形象告诉人们:哪怕太阳也会走向黄昏,成为“美”的对立面。
在他的《偶像的黄昏》一文中,尼采感叹:
在美这件事情上,人以自己为完美的标准…… 在这件事情上人崇拜自己…… 根本说来,人以事物为鉴,凡反映他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 丑是败坏的象征和征候…… 一切暗示精疲力竭、沉重、衰老、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现,如抽搐或者瘫痪,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态…… 凡此都激起同样一个反映,就是“丑”这种价值判断。人讨厌什么?毫无疑问,他讨厌自己这个典型走向黄昏。
尼采生前曾多次对19 世纪中期日渐新兴的大众文化提出过挑衅,在尼采口中,大众群体丑陋不堪,他甚至曾残忍地在自己的著作里描述如何用非人道的方式净化那些“没有头脑”的人们:
绝大多数人没有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是高级人士的不幸……因为保护病残者,让欧洲的人种不纯……要想养育最优秀的人种,必须灭绝数百万失败者……
这个一生追求美的男人,用一种精英式的挑剔与刻薄同大众为敌,却在弥留之际遭受了他所鄙夷的摄影术的复仇。尼采怎么也没料到,在汉斯·奥尔德(Hans Olde)1899 年为他所拍摄的照片中,展现了一个已尽黄昏的形象:尼采瘫软在椅子上,四肢无力地躲在一块旧毯子里,干枯的手微微抬起,似乎正喃喃自语。病痛和死亡都在威胁着这位昔日的英雄。摄影这个大众文化的代表媒介,用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让尼采成为了他所倡导的美学的反面,无情地宣判了他的悲剧。
次年,尼采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