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洪亮吉在伊犁(3)

他的《天山歌》更是大气磅礴,令人震撼: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穷冬棱棱朔风裂,雪复包山没山骨。

峰形积古谁得窥,上有鸿蒙万年雪?

天山之石绿如玉,雪与石光皆染绿。

半空石堕冰忽开,对面居然落飞瀑。

青松岗头鼠陆梁,一一竟欲餐天光。

沿林弱雉飞不起,经月饱啖松花香。

人行山口雪没踪,山腹久已藏春风。

始知灵境迥然异,气候顿与三霄通。

我谓长城不须筑,此险天教限沙漠。

山南山北尔许长,瀚海黄河兹起伏。

他时逐客倘得还,置家亦像祁连山。

控弦纵逊骡骑霍,投笔或似扶风班。

别家近已忘年载,日出沧溟倘家在。

连峰偶一望东南,云气蒙蒙生腹背。

九州我昔历险夷,五岳顶上都标题。

南条北条等闲尔,太乙太室输此青。

君不见奇钟塞外天奚取,风力史人猛飞举。

一峰缺处补一云,人欲出山云不许。

洪亮吉发配伊犁刚满100天,就被嘉庆皇帝大赦准予还乡了,他可是自从乾隆皇帝在伊犁设“遣戍点”以来,破天荒被赦还乡时间最短的一个人。

洪亮吉被流放伊犁后,这年四月,京师大旱,嘉庆皇帝虔诚求雨,大赦人犯。皇帝在大赦诏书中公开自责处罚上书言事的官员,他说:“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并且承认给洪亮吉所加罪名“取巧营私之咎,况皆属子虚乌有”。皇帝自己承认错误,还写了深刻的检讨书,这可真不容易啊!嘉庆当即传谕伊犁将军保宁,让他把洪亮吉释放回家。

说来也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据记载,那年闰四月初三日午时,嘉庆皇帝朱笔亲书谕旨交军机处颁发中外后,下午即彤云密布,夜里就下了大雨。嘉庆皇帝高兴极了,他也诗兴大发,当即作诗,还在诗前加序道:“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于呼吸,益可感畏。”四月二十七日,洪亮吉在伊犁将军署接到赦免谕旨,五月初一日起程东还,九月初七日回到家里。从此,他自己号称“更生居士”,闲居在家,研究学问并以诗书自娱。

洪亮吉上书获罪流放伊犁及特赦释还,在当时的士林阶层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忠直谠论获得众口称赞,他在流放期间的诗文也引起轰动。他虽然来去匆匆,还是写下4部著作,热情歌颂新疆壮丽的山河,讴歌各民族人民的劳动生产,记录了新疆的风俗人情和物产。

洪亮吉这个人,不仅博学多能,诗文俱佳,而且他的人品也值得称道,我们说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四个字“忠、孝、节、义”,可以说他基本都具备了。

他为了国家,冒死进谏,可谓“忠”。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士大夫的气节操守,正是“节”的表现。

洪亮吉的“孝”,更是感天动地,一般人未必能做到。洪亮吉在外地得知母亲去世,顿时五内俱焚,昏昏沉沉,他归心似箭,急不择路,竟在桥头失足落水。他后来被人救起,醒过来以后,回到家里,昼夜号哭,痛不欲生,五天不吃不喝,经家里人多次开导,这才稍微吃点米粥。整个丧事期间,他不吃肉,不入内室,素衣白冠,和衣而卧。以后,每遇母亲忌日,洪亮吉便整天不吃不喝,三十年如一日。

洪亮吉的“义”,说起来也令人感动。洪亮吉与黄景仁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和挚交。黄景仁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终身布衣。洪亮吉与黄景仁相交十八载始终不渝。黄景仁客居北京时,想把母亲妻儿接来同住,但苦于没有路费。洪亮吉设法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3年以后,黄景仁贫病交加,想让老母妻儿回常州,却没有盘缠。洪亮吉当时也是穷愁潦倒,但他还是东奔西跑,为黄景仁凑足盘缠。后来,黄景仁死在山西解州,洪亮吉借马疾驰到解州,为死去的朋友处理后事,把黄景仁灵柩托运回常州安葬。以后,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景仁子女的婚嫁,洪亮吉都一手承办。

洪亮吉在伊犁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伊犁的百日,无疑是洪亮吉人生轨迹中的一个亮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