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与中国为邻》 儒学的传统(2)

西伦:儒家学说与各种世界性宗教相比,其优点是什么?

施密特:儒家学说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虽然不是基于宗教,却是2000多年来唯一能够影响广大群众的伦理学。孔子以后过了2000多年,欧洲直到启蒙时期,才由康德等人创立了基于理性的伦理。伦理从理性中找到根基,而不是主要出于宗教信仰或引用圣经来宣讲,这竟然要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

西伦:如果没有上帝,那由谁来定什么是理性的?

施密特:对中国人来说,第一个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来定。但也许孟子起的作用更大,孟子(公元前372~前298年)大约生活在孔子以后三代(西方人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代——译者注),他创立了第一部以理性为依据的伦理学。

西伦:这是怎么运作的呢?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多不相同的行为被认为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

施密特: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什么是理性的观点也在变化。在中国,儒家学说在同至今仍有影响的道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的较量中取得了成功。与印度和其他亚洲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相比,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伦理准则——“你应当做这做那”或者“你不可做这做那”——归根结底是来自摩西或耶稣,来自穆罕默德或其他的宗教创始人。而在中国,伦理准则不是出自一部圣经。

西伦:如果一定要我找出描述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那就是人性、忠诚、敬畏和可信……

施密特:还有和谐,维护人际关系,并区别同父母、子女、兄弟的关系,一切层次分明。我还要提到尊重等级制,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我看这些也是儒家的典型思想。还有就是以鲜明的务实主义来代替我们在别的文化里面所熟知的宗教理想主义,更不用说狂热主义了。最后,如果看看科举制度,“凭能力升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伦:您一直尊重等级制吗?

施密特:与其说是出于信念的尊重,不如说是被迫的尊重。反正在纳粹时期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

西伦:尊重等级制有什么好处?

施密特:好处之一是,等级制保证稳定。另一个好处是,与尊重相对应的是等级的责任。按孔子的说法,即使是皇帝也有责任。皇帝治国必须为人民造福,而且是为全体人民造福。如果皇帝不能尽到对人民的责任,就应该被废。这也是孔子说的。

西伦:因此,层出不穷的暴力推翻皇朝和反对皇帝的起义是合法的。

施密特:但不应忘记,尽管政权易主,对等级制的尊重依旧保持。

西伦:大约在同一时间,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思想。归纳起来他是说,教育造就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