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 6(1)

智顗在玉泉寺四年,主要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然后由灌顶记录整理成书,成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法华玄义》是对《法华经》的理解,《摩诃止观》是讲禅法的。摩诃是梵文,意为大,“止”为停息,“观”是智慧。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

看来智顗是一心要在创立宗派上做文章的,在江都,只能是杨广的家僧,所以他要离开。他在这里收了很多弟子。据说他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亲传弟子三十二人。在玉泉寺就有不少。大概是他比较开心的时候,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能讲九十多天。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二十二日,杨广入朝,行至陕州(治所今河南陕县),又遣使送去亲笔信往荆州奉迎智顗,称自己“驰仰之诚与时而积”,越来越想念了。

五月,智顗派弟子奉书报晋王,送上新建玉泉伽蓝(寺庙)图,献上相传是外国献给梁武帝的珍贵“万春树皮袈裟”。杨广收到礼物后就修书一封表示感谢,并以丰厚的礼单表示回报。文帝也敕书匾额,赐智顗创办的精舍名曰“玉泉寺”,并敬问道体,也就是身体如何。

荆州继任总管王积慌了神,急忙随即到山上礼拜,境况大为改观了。据说王积上山礼拜,见到智顗后浑身出汗、颤抖。王积身经百战,未曾怵过,此次竟会这样,令人非常不解。

杨广始终想着要智顗入江都。又三番写信派人迎接智顗,一定要见到师父。没有办法,智顗只好在595年二月到了金陵。

智顗始终不愿住进慧日道场,先到金陵栖霞寺,后又来到江都城外禅众寺。大概就是不愿做杨广的笼中鸟。面对智顗的风骨,杨广转而希望大师传授佛法。两次修书向智顗问禅法,很可能想成为智者传灯弟子,智者频辞不免,乃著《净名经疏》,此经疏是对《维摩诘经》作的注解。

七月,智顗以所著《净名经疏·初卷》奉送晋王,杨广很高兴地接受了,但他进一步要智顗授禅传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其后一段时间,智顗的活动受到了监视。这从他去世前写给杨广的信中可以看出。“今出期既断,法门亦绝。”不让他出去传法,法门就绝了。他很愤慨,这是信中“六恨”之一,也是人们对智顗死因猜测的一个依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