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持是说对所闻法,能总摄忆持,不会忘失。能止一切恶、持一切善。
智顗是小心的,毕竟自己是亲近前朝的高僧,对杨广不摸底。到扬州前,还提出四个条件:一、“愿勿以禅法见期”,即请晋王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指望传授禅法;二、“朴直杵人,愿不责其规矩”,即允许保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三、“愿许其为法,勿嫌轻动”。这是为自己传佛法而不阿世敬请谅解;四、“若丘壑念起,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就是声明自己此去应有来去自由,想回山里也可以。
佛学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猜人心的,智顗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著作。对人性善性恶有很好的划分。以智顗冰雪般聪明,也许会看出杨广的政治前途。越是这样的人越不好伺候。杨广有和其老子一样的心思。杨坚在北方大造佛像,听任出家。在南方一个州却只留两个寺,其他的都毁掉。一方面要靠高僧搞“统一战线”,一方面又要抑制。前三个条件,是不要开罪了他。后一个是万一不行,留条走的后路。柔中有刚。杨广答应了,智顗才到扬州。
之前,秦王杨俊,即杨坚大儿子致书并“奉施沈香”延请智顗前往江都。但智顗心存观望,婉言拒曰:“虽欲相见,终恐缘差。”或者是看准了秦王不能成气候。
智顗和隋王朝的若即若离以及智顗表现出的风骨,还在下面。这年智顗已经54岁了。无论从哪方面说,杨广都不敢对智顗有反常的举动。
在扬州除了住持这次佛事外,没有别的事。智顗要求回荆湘,杨广再三挽留。杨广在江都建立了四个道场(寺庙),佛教的两个,道教的两个。每个道场都有很多高僧,慧日道场就有十几个,其中的吉藏后来创立了三论宗。世称嘉祥大师。杨广希望智顗能做慧日道场的住持。智顗不愿意。说不清楚智顗为什么不愿意,也许是要保持自己一定的独立性。后来智顗“拂衣而起”,因为原来说的有话,杨广也不敢苦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