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 5(1)

一个新的朝代开始,智顗就此和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广并不就是历史上传说的那样荒淫无道,尤其是和智顗结缘时候,他还只是晋王,没有掌握全局的权力,但他力图要做一把手。要做一把手的感觉很好。

隋文帝杨坚也信仰佛教。佛教在印度兴起时,是革命的,下层反对上层的。故而一般新兴王朝都喜欢。杨广生于佛寺,由尼姑养大,自然更信佛教。他还喜欢江南,可能和他有个江南的妻子萧皇后有关。隋文帝在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任命他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驻寿春(今安徽寿县),经略淮南,为平陈做军事上和文化上的准备。

杨广是要谋大事的,知道占领一个地方,要从文化上着手。先头部队攻下建康时,他就命人将图书封库,不得损毁。刚平陈,江南士族是要反对的,在武力镇压的同时,他看到了文化的力量。这是个聪明人。士大夫大都信佛,抓住了高僧,就抓住了士大夫的主要部分。当然也不必认为杨广这样做仅仅是出于政治谋算,他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完全可能是真诚的。

换了新的朝代,智顗一定会有新的想法。他要做观察。审视新朝对佛教如何,能合作还是要合作的。

就在这时他接到隋文帝的敕书,说我对于佛教是相当崇信的,愿意护持佛教,并凭借佛法神力使十方众生俱获利益。由于陈王朝虐乱残暴,使百姓劳役,不胜其苦,所以我才出兵,为民除害。如今,南方安定,僧俗太平,法师你是出家之人,超脱尘世,修己化人,希望你好好地奉持佛教戒律,安于出家人的本分。你最好还是与我同心,为我服务。隋文帝当然知道智顗与陈王朝的密切关系,对于这个很有活动能力的高僧,隋文帝既要拉拢他,又要给他一点警告。这道敕文,可说是对智顗又拉又打。

杨广受封晋王,在扬州也多次致书智顗,邀其前往扬州。智顗并没有马上去,而是回信表示“我与大王,深有因缘”,但很“寡德”,让别的名僧去吧。后来又举同学,三辞不免,方才动身,于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至扬州。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杨广在金城殿设千僧会,智顗为杨广授了菩萨戒,并为之取法名“总持”,杨广也回赠了智顗一个“智者”的尊号。

从此,杨广便成了“总持菩萨”,智顗则以“智者大师”为号,两人相交甚厚,且有了师弟之谊。从智顗为杨广授戒起,到智顗应杨广之邀赴京而死于途中止,六年的时间,杨广就给智顗写了四十多封书信,每次信末杨广署名总是称自己为“菩萨戒弟子总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