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成就中国烟王(8)

“把第一车间建在田野里”

国内不少人都知道,距离昆明市仅100多公里的玉溪,不仅是聂耳的故乡,还是花灯之乡,更是云烟之乡。但褚时健身居云烟之乡,却思云烟之危。他深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靠质优取胜。而对于玉溪卷烟厂来说,要想生产优质高档香烟,就必须要有上等烟叶来保障这一点,就必须对传统“统配(烟草)包销(卷烟)”政策进行改革。

初起念头

外国专家们的意见与国外考察的经验相结合后,褚时健明了了问题的根源。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时候,褚时健的“敢干”特点再一次发挥无遗。按当时的体制,烟农种植烤烟只重产量,不管质量;而烟叶生产是由烟草公司负责的跟烟厂没什么关系;烟厂只是一个纯搞生产的经济实体,这样的体制,致使烟农与烟厂之间隔着政府、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工厂只能负责卷烟的生产,无法要求烟田怎么种烟,更遑论加大投入什么的了。

为了长期获得稳定而又优质的原料供应,褚时健再一次“换脑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冲破厂区界限,由烟厂投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到烟田去建立“优质烟叶基地”,“将第一车间建在田野里”的设想。

早在1982年,他就向云南省烟草公司提出过建议,要求把玉溪地区的卷烟工作合并为一。同时,他在厂里提出了“以工补农,以烟养烟”的良策,决心把搞好烟田基地建设、发展烤烟生产当作搞好卷烟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但当时烟草公司的人对他这一重大决策持反对意见:“我们和农民的关系从来就是买与卖,哪有掏自己的钱去为别人干事的?”旧事重提,他的这一设想与当时的体制仍是格格不入。阻碍首先还是来自于烟草公司,他们认为这等于是拿着烟厂的桶,到烟草公司的业务水池里打水。

但褚时健这时在玉溪地区已经有一定的威望。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去压服持不同意见者,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改革到了一定的深度,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1985年8月,褚时健又一次开启了美国之行。不过,这一次他不是重点考察生产设备,而是专门去参观那里的烟草种植场。中美烟草交往颇有渊源,早在1940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来滇倡种美烟(烤烟),当时被首选推广的美烟品种就是“弗吉尼亚大金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