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交情深仕途通 (2)

那时,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已升任礼部侍郎。李鸿章以恩师为楷模,寻找着显露才华的机会,以求经世致用,扶清王朝于大厦之将倾。1850年,李鸿章在翰林院教习3年期满,散馆考试成绩优良,得以留馆,充任翰林院编修,官正七品。翰林院的编修虽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清代的汉籍名相十之八九由此起家。1852年,李鸿章在翰林院应翰詹大考,列为二等,得蒙皇帝的文绮之赏。

由于朝廷派出的军队难以镇压太平军,清廷于1853年命湖南湘乡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办本省团练事务。借着清王朝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曾国藩趁势在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1.7万人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文》。湘军先败后胜,接着乘胜追击,从此成为在南方围剿太平军的一支强大力量。1858年,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北部同太平军作战,并且攻陷了九江。

曾国藩同李鸿章是师生关系,李鸿章认为自己投奔湘军,一定会得到重用。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称心如意,李鸿章赶到九江后,曾国藩借口军务繁忙,将李鸿章在旅舍里闲了一个月,最后才首肯。其实,曾国藩并不是真心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鸿章心气高傲,想挫挫他的锐气。这也是曾国藩这位道学先生培养学生的一番苦心。

曾国藩让素有文采的李鸿章掌管文书事务,李鸿章处理得井井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的赏识。而李鸿章对这位大自己12岁的老师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李鸿章这匹骏马很快被曾国藩驯服了。几年的言传身教,曾国藩把官场的一整套本领传给了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1861年,太平军在江浙各地颇有进展,这使各地官绅惶惶不可终日。清廷命令曾国藩迅速东下,以慰“乡民”之望。曾国藩派兵东征的同时又上疏清王朝,认为湘军兵力不敷所用,请求让李鸿章回家乡皖北一带募兵,并推荐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在清朝统治者焦虑万分的情况下,这个建议自然得到批准。于是,李鸿章奉命回安徽募兵了。

李鸿章得到这个机会,真是如鱼得水。他在安徽东奔西走,两个多月后终于拼凑了一支5000多人的军队,号称“淮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淮军。

当时,李鸿章仍是曾国藩的部属,淮军又是奉曾国藩之命而建立,所以淮军与湘军仍存在名义上的统属关系。曾国藩可能是要把淮军建成第二个湘军,但实际上淮军的建立,是由李鸿章一手促成。

1862年4月5日,李鸿章率领自己募编的6500余名淮军,乘坐英国轮船由安庆顺江而东,三月初十抵达上海。半个月后,清廷就根据曾国藩的推荐,任命李鸿章为代理江苏巡抚。李鸿章一跃成为清王朝的北方大员,拥有了外交权力。从此,李鸿章脱离了曾国藩的制约。

后来,李鸿章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著名的洋务活动家,“同光中兴”名臣之一,其后以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身份掌握了北洋军权,参与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和战大计,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与11国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等。总之,晚清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李鸿章成为清王朝中的显赫人物,他本人也攀登到了权力的顶峰。

李鸿章在仕途宦海上的起步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曾国藩曾对他的深刻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他从曾国藩那里学会了官场权术,学会了如何拉拢人才建立自己的利益团体。他能成为晚清时代赫赫有名的重臣,是因为他身边聚集着政界、军界、外交界、实业界的诸方面人才。这些人为他效力卖命,又靠着他飞黄腾达。盛宣怀就是这样,他凭着父亲盛康、胡林翼、曾国藩以及李鸿章等人的复杂关系,得到了李鸿章的提携,成为近代史上的实业巨子和李鸿章经济事业的代理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