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大风起兮
王志清
后 记 又到了要写后记的时候了,非常时期的非常后记。 说到后记,往往就是一些与此著出版相关的交代。我想说明三点 : 一、我何以要研究袁瑞良? 可以说,我是跟踪袁瑞良最紧、关注最多、评论最勤的一个学者。那么, 我何以要跟踪与研究袁瑞良呢? 这关系到我的学术敏感与研究价值问题。 袁瑞良,乃当今赋坛的奇迹;袁赋乃当今辞赋中不容置喙的翘楚。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作家陈祖芬在给笔者的电邮里说 :“作家 见到赋市长袁瑞良,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有一次开会, 苏童说现在中国真正写赋的人不超过十人,袁瑞良便是一个。大家点头, 我只有点头的份。”陈祖芬是中国文坛上很有学养的重量级作家,苏童也 是中国文坛上家喻户晓的当红作家。他们是从创作方面来说的。而龚克昌、 许结、吴功正等人对袁赋的评价,则代表了一部分文化学者对袁瑞良赋 的看法。 袁瑞良现已在《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辞赋作 品近八十篇,在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辞赋专著《神州赋》、《南通游记》、 《阅江楼赋》等。《神州赋》是袁瑞良的代表作,属于当代大题材、大手笔、 大气派的精品力作,仅其一部,便足以鹤立当下。笔者不敢说“在中国辞 赋史上绝无仅有”,也不能说后无来者,说句俏皮话真可谓是“吉尼斯之最"。 后 记1巴 28 7 我之所以研究袁瑞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我听不得那 些根本就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懂其赋的人而对其赋妄说短长。也就是说, 我之所以用成书的方式来研究袁瑞良,具有以正视听的血性之勇的成分。 二、我何以要这样结构? 袁瑞良赋的最突出特点是壮大之美。这是对汉赋精髓的一种自觉传 承,也是盛世精神的本质反映。特别是他的《神州赋》,系列赋写黄山、 黄河、长江、长城,联章协奏,气势磅礴,四个十赋的组合,共四十篇, 外在包装极其精致,特形版式,传统线装,内页文字繁体竖排,宣纸印 刷,与金声玉振、精工繁富的内容相得益彰,收到了表里璧合的美学效果。 本书研究的视域集中在他的《神州赋》上。 《大风起兮》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宏观作论,放在大背景里 考察 :一是放在上下两千年的赋史中考察,二是放在当下波澜壮阔的新 兴的辞赋运动中考察。考察袁瑞良出现的意义,考察袁瑞良赋的文学史 意义,并从审美品格、文体特征等多视角考论,比较全面地认识袁瑞良 其人,正解袁瑞良其赋。 ‘ 第二部分,是鉴赏性的,是个案研究,是细读,是导读性质的解析。 因此,便多了点琐细,条分缕析,层次归纳。对袁瑞良赋的主题,往往 不予集中揭示,一则是其每一赋的主题具有多重性,情理兼具,宏旨深义, 再则是有意为读者留得空间而让其思而得之。 第三部分,是资料性的,是袁瑞良辞赋作品发表后的反响。这一部 分,集中选载了四次袁瑞良作品研讨会,上海两次,南京一次,北京一次。 这几次会议,阵容简直是豪华之极,即便是当下最走红的作家也未能享 有这样的待遇。选载这些会议的实况记录,目的在于让读者看到袁瑞良 赋的影响,也对此著阅读有所参阅,与笔者所论互补,并能够从接受学 的角度,再现袁赋接受的现实,为其他人提供点研究资料。 28 8 /大风起兮…………袁瑞良赋体文学论 三、我何以成书这么顺? 《 大风起兮 》的成书 ,似乎是I临时动议的。那时,我们三个人聚首: 袁瑞良、周建忠、我。周建忠教授直接促进我写一本袁瑞良赋研究的书, 而在具体的写作与出版过程中,更是得助于周教授的鼎力支持。 ’ 书 稿初成,中国辞赋研究会的两个当家人龚克昌、许结教授慷慨序书, 助我行色。 最最让我需要真诚致敬的是我的夫人丁锦云。我可以认真地说,没 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学术状态与高度,就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写成这么 多的文章包括这本新著。然而,就在我收到《大风起兮》的校对稿时, 我的小丁则在体检中发现“解释不清" 的病兆。这突如其来的残酷一击, 让我一周之内“减肥" 六斤,人都落了“架"。在夫人复查期间,我以校 对书稿来转移注意力,在惊魂不定中完成了此著校对的全部工作。因此, 我在此后记的开头说“非常时期的非常后记"。 。 国运兴盛,赋家云起。当下辞赋发展风起云涌。然而,对现代辞赋 的研究,却极其薄弱。像我这样贸然而有专著性质的研究,恐怕还算是 第一部吧,第一部现代人研究现代人辞赋创作的专著。笔者之所以不揣 浅陋而有献芹,是因为我也深爱上了辞赋创作与研究。若此研究,能够 对当下辞赋发展起到一点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同时,也以我的微薄之奉,答谢所有的真挚助我者。并以此献给我 的至爱,虔诚祈祷她及早完全走出病厄的阴影。 王志清 匆匆于三养斋 20 1 0 年 1 1 月 6 日 后 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