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月,相思得? 12

① Clark Marlor, 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 The Exhibition Record, 1917-1944 (Park Ridge, New Jersey: Noyes Press, 1984), p. 577. 

② Betsy Fahlman, “Women Art Students at Yale, 1869-1913,” p. 21. 

③ GeorgeHamilton, “John Covert: Early American Modern,” College Art Journal, 12.1 (Autumn, 1952), p. 39. 

④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一册,261-263 页。

无论如何,即使韦莲司确实是在那年6 月,带胡适去见识了美国的婚礼。她和胡适真正熟悉起来还是那年秋天的事。胡适第一次用“韦莲司”这个译名,并附有她的英文全名,是当年10 月20 日的日记。他记录他们前一个周六,也就是17 日下午,先沿着凯约湖边走,走完湖边的步道以后,他们向东行,一直走到数里外的艾特纳镇(Etna )以后才回转,再经由森林居村(Forest Home),走回到绮色佳,一共走了三个钟头。当晚,胡适在韦莲司家晚餐,一直到九点才回家。③从这一天开始,胡适与韦莲司不但经常见面,打电话;而且虽然同住在绮色佳,还互相通信。那年的感恩节,胡适到韦莲司家吃饭。当晚韦莲司不在场,因为她已经在一个星期以前回纽约去了。晚餐后,胡适回到住的地方,写了一封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一封“少年维特”式的信给韦莲司:上星期四夜里,我心里非常怅惘,因为寒风把我窗外柳树上的叶子全都吹光了,害我不能为妳折下一支柳条,来作为送别的礼物!而且,我也没有拍下任何照片。我没有办法用笔墨来形容,我是如何地珍惜妳这几个月来——喔,多么短暂的几个月啊!——给我的友谊和好意。我不知道贵国的规矩是否允许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说,她是最能善解其意、最能启发他的朋友?如果这句话是不能说的,我认为是这个规矩有问题。①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三册,756-758 页。

②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三册,627 页。

③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第二册,428-429 页。

“柳条”的寓意,韦莲司是知道的。在感恩节还没到,韦莲司还没回纽约以前,有一天,他们在街上散步,看见了一株垂柳,胡适告诉她中国古时有“折柳赠别”的做法。心思细腻的韦莲司,由于即将回纽约,便送给胡适几张她从纽约公寓窗口拍的秋柳图,作为赠别礼。②胡适本来想要折下他窗外真正的柳枝,来作他回赠韦莲司回纽约的送别礼,奈何寒风吹掉了所有的柳叶,柳枝无叶不成美,害得他不能回报韦莲司“折柳赠别”的诗情和美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