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年的暴力烙印 (1)

“作家的生活是脆弱的,几乎是没有保护的行为。我们不必为此事掉眼泪。作家做出了他的选择,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你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风浪,有些风浪的确是冰冷刺骨的。你完全得靠自己,你完全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你找不到遮风避雨之处,找不到保护伞,除非你撒谎。”2005年以前,既使国人知道说这句话是品特是说,或许会不断的疑问,品特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将这一切都改变了。这一年,推迟一周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曾引起种种猜测。有人说,因为去年瑞典文学院院士克努特·昂隆德因为不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奥地利女作家埃尔芙蕾德·耶利内克而递交了辞呈,今年才慎重延期。有人说,因为候选人实力相当,各有千秋,难以决断;也有人说,因为评委意见不一致,争执不下。总之,出人意料的是,热门候选人没有获奖,而获奖的竟是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为什么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说法是:“他的戏剧揭示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恢复了戏剧基本的要素:一个封闭的空间和不可预测的对白”。

尽管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论一切都没有停止过。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获奖作品的洞察不容置疑,就如他们对品特作品的解读,切中要害且一针见血。

品特的剧作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品特的主要剧作通常都以单独的一间房为背景,房子里的人受到一些无名的力量或人的威胁,剧中人常常为生存和身份而斗争,而对威胁他们的那些人的真正意图,读者却很难确定。情欲、背叛、道德之间的争斗与制衡,一直是品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热衷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传统道德与价值观摇摇欲坠的年代,个人如何在不断膨胀的情欲和道德伦理的框架之中寻找平衡?人对情爱的奢欲是否能够在和平的方式下实现,并且无伤大雅?所有这些都是品特所感兴趣的,并在戏中予以探讨的。他经常运用沉默增加紧张感,运用克制的表述发人深思,运用微不足道的谈话暗示生存的艰辛和意义。因此,戏剧的主题常常是无名的威胁、性爱的幻想、迷恋和嫉妒、家庭憎恨和精神错乱。之所以认为品特是诺贝尔奖的爆冷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与戏剧日益衰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奢侈品消费有关,再加上品特戏剧本身的严肃性,远离了消遣和娱乐,自然也很难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犹太人的财富在全世界财富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犹太裔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同样在全球文学艺术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哈罗德·品特也是犹太人,1930年10月10日生于伦敦东区一个葡萄牙犹太移民家庭。品特的父亲是靠裁剪、缝制衣服为生的手工劳动者,母亲在家里带孩子,一家人处在伦敦社会的底层,生活十分艰苦。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欧洲的经济大萧条,迫使品特一家不得不从伦敦搬走,辗转在欧洲各地。遗憾的是,当时整个欧洲没有犹太人的立足之地。希德勒的“排犹风暴”让犹太人生存艰难。相比较,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和老牌的资民殖,还是犹太人可以生存下去的国家与避风港,后来品特一家不得不又返回伦敦。在品特的记忆中,他家住的地方“是工人阶级的聚集地——有很多维多利亚式的旧房子,还有一个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肥皂厂和许多铁路车场。那儿也有很多可怕的工厂,巨大的肮脏的烟囱,污水全都排放到了运河里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