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需要搭起新的框架

中国艺术界正在成为各方利益需求的现实乌托邦,在现实的叙事与表达里寻找名利场而非自身创造力的延展。而一旦离开现实这个可视可感可具象分析的平台,艺术似乎就等同于没有出口抑或被定性为“不当代”——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发展逻辑悖论。

基于这种利益现实,艺术界特别代表学术判断的系统这些年工作重心倾向与趣味上,仍然是在对被市场化的艺术不断做“锦上添花”的文章,而并不是以更开放的心态与眼光将工作放在未来的中国艺术力量刺激或挖掘上。

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导致什么样的艺术类型,这是今天艺术界需要警惕的。它不单只是困惑,而可能真实地转化为一个艺术的现实标准。

在批判宏大的社会现实观念主导下,中国艺术界却又过早地落入到了满足个人的现实里,而批评家、策展人与艺术家裙带关系过深,则直接导致了艺术所承载的价值在学术范畴的贬值——而艺术界主动求新求突破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与放大,这是中国艺术界危险与保守的结构,也是艺术界无法创新和释放出更多资源的根本原因。

艺术界形成的现有“机制”已经不足以反弹新艺术资源的信息,而亟须一个能够指向更未来的框架平台,从而构成多种层面、观念与形态的“复式”或“立体”式承载结构,而非排斥其他艺术实践的单一信息界面。

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将观念、自由表达、多元化、可能性当做工具,并没有真正重视其内在的价值和创造力,从而直接导致了艺术简单的功利化、模式化和类型化,遏制了艺术的活力与真实的表达。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境下构筑的特效性质的“景观”,构成了艺术自身发展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也直接了放大商业艺术的力量。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年在利益链上构建起来的“现实”是一种平面化的现实,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这种被主观化的平面现实难以释放出相对现实的客观现实,而无法在更高层面上对应不断发生新现实的中国语境的需求——这也充分证明了之前被价值化的中国当代艺术需要重新评估的根本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