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争取独立之战(4)

库布里克要比当前好莱坞的其他导演都更熟悉他电影要表现的内容。迄今为止他是他的所有电影的主要编剧,或是唯一的编剧,(他撰写了《光荣之路》的初稿,卡尔德·威林汉姆(CalderWillingham)接着写了二稿),如果说他不是电影材料的真正剪辑者的话,至少也监督了整个剪辑过程。在《杀手之吻》这部电影中,他身兼双职,既是摄影师又是导演,他还在电影《光荣之路》中的攻击序列的场景中亲自操作一架摄影机(一架装有可变焦距透镜的摄影机)。因此在他的电影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和谐统一与执著专一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由一个人控制电影素材来保证的,他也可以不亲自做决定,但由制片委员会来决定的电影极少有做到这一点的。正如最近流行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一个制片委员会创作出的骆驼会是一头骡子”。(制片委员会创作的电影往往不伦不类。)

库布里克的电影充满智慧,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学术气。但这可能只是由电影的风格所造成的,并非有意为之。他当然不是要把自己的电影搞得特别学术,把什么东西都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不能用精确的文字来概括一部电影所内涵的哲学意味,比如说《光荣之路》。电影就是要让观众投入到电影中与主人公共同感受一种经历,电影要表现的是人的情感,要反映我们生活经历中的点滴片断,因此尽力用语言去概括某部电影要表达的主旨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然而,正是这种被那些热切拥护他的能洞察秋毫的专业影评家们赞扬的显著风格,阻止了一些评论家(尽管不是我自己)对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和情景评头论足。

库布里克已经充分证明了对舞台布景的超强控制能力和对人物性格挖掘的把握能力。他在拍摄时,鼓励演员在对话时进行适当的停顿,以此来展现和延伸人物的性格。在电影《光荣之路》第二次拍摄时,主演道格拉斯显得有些不安,不然的话,这部电影无论是表演、舞台设计、摄影、剪辑还是谱曲都会十分完美。比如,在战斗场景中可以使用刺耳的惊天动地的断断续续的鼓声来渲染那种惨烈的效果。库布里克没能够与白兰度(Brando)继续合作,这令人十分失望。他们的关系本来就不大可能融洽,但他们合作的结果本身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

这就是好莱坞的“发展优势”。如果讲述的是伯格曼(Bergman)、雷(Ray)或者布莱松(Bresson)的话,那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没有这么鼓舞人心。但库布里克是一个美国人,他正在好莱坞努力工作,或者说是通过好莱坞这个媒介来工作。如果说在美国真有“本土”电影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和其他一些正在尝试追求艺术上的自由的同仁们就算在为此奋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