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争取独立之战(1)

科林·杨(ColinYoung)

1959年

在美国,任何一家电影制片厂都必须期待在国内市场收回大部分成本或全部成本,而国内的观众却只代表了世界上最不专业的那部分观众(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总有一种诱惑使得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把电影的一切都降低到最低水平以迎合电影欣赏水平较低的普通大众的口味,而且电影摄制组也几乎总是屈从于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影片制作人几乎不可能创造出他自己个性化的作品。美国电影几乎总是由电影制片厂(经常是由制片委员会)剪辑,而不是由导演剪辑。其原因不难理解,在冒着损失几百万美元的风险时,一个负责的公司极少会孤注一掷地采纳某一个人的看法,他们常会征求一些其他人的意见,而且常常是一些圈外人士的意见。而每次这些意见被采纳后,电影中导演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近几年好莱坞电影导演协会在它的标准合约上增加了一条,要求制片方授予导演进行首次剪辑的权力,但这常常不过是个形式而已。(最近有这样一个事例:只有导演一人观看了他本人剪辑的电影,而制片人出于利益考虑,将导演剪辑前的版本重新剪辑,最后再加上导演删减掉的一部分内容,电影居然就这样上映了。)有这样一种假说,相比于小预算的电影,大预算大投资的电影风险更小;基于这种假说,当前电影界巨额投资较为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导演对电影的控制力很可能会越来越小,除非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他经验丰富,再或者他自己在电影上有投资,而且数额之大足以让他对电影有掌控力。

对于年轻的影片制作人来说,这让他们备感挫折和气馁,他们尽力通过电视这个窗口跻身于电影界,或者尽力完成从制作电影短片和保留剧目再到制作正式影片的漫长而艰难的跳跃。对很多欧洲导演来说,仅此一条理由就足以使他们决意不去好莱坞工作了。好莱坞电影导演的电影融资问题通常是一部一部解决,为此他们得竭尽全力说服赞助商资助他们最新构思的电影。他们的预算支出经常是由一家舍得花巨资的赞助商来买单的,比如著名导演C.B.地密尔(CecilB.DeMille)的最新的一部电影就是这样解决资金问题的。

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制作他们自己选择的电影甚至不是大多数美国导演的目标,他们似乎对自己作为一个庞大的团队的一分子非常知足。只有一小部分坚定的导演追寻这样的自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或许他们互相认识,但他们完全是由于兴趣而团结在一起,决非是别的什么原因。在这些导演中,有些可能会在一起打扑克,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一些导演选择完全独立于任何一个大电影制片厂之外(如斯坦利·库布里克),另外一些导演已经与好莱坞某家电影制片厂签了基本可靠的合约,但仍在等待机会脱离电影制片厂的控制。还有些导演,当前还不是那么出名,或者在某家剧场或现场直播电视节目组练手学习,或者已经开始制作一些短片——通常是记录影片,偶尔也有戏剧。他们在每种情境下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总之要独立创作电影很难找到一条简单而又快乐的捷径。但每种情境下的这些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尽可能不与制片方妥协,自由创作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影。他们最害怕的是会失败,而且整年都要为他们的电影负责,因为没有人知道挑剔的观众与评论者会给他们的电影挑出多少毛病来。再者,他们一旦获得了自由就会失去充分利用自由的意愿,这种顾虑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持续的威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