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2)

抗战爆发前两年,陈诚同时兼任的职务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八九个。有一天,他的部属杨安铭对他说:“处长兼职这么多,够忙碌辛苦的了1陈诚回答说:“那有什么办法呢?我应该替蒋委员长分劳分怨,为了效忠领袖,这是份内的事。”

陈诚之所以乐此不疲,除了替蒋分劳,还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他是一个闲不住且名利欲较重的人。据樊崧甫回忆,中央红军长征后,薛岳任“追剿”军前敌总指挥。十八军被编为驻赣第一预备军,由陈任总指挥,罗卓英为副;罗卓英和樊兼任绥靖分区主任,归南昌绥靖主任顾祝同直辖。陈落得一场空,有点失望和苦闷。樊曾劝他一起到国外留学。陈不以为然:“中国情况特殊,如把权位丢掉,留学回来,会找不到事做。”樊认为,陈诚这个人和蒋介石性情相近,必然要往上爬。不久,陈诚就把军队交给罗卓英代理,自己到南昌去当整理处处长,接着就成为蒋介石的救火队员,四处奔波。

“有为,才有位”,陈诚为蒋效劳,也获得了回报。1935年4月,他被评定为陆军中将,后来,又晋长为中将加上将衔。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就实行了军衔制度,但由于战事频仍,军官的任免变动极为频繁,军衔制度也极其混乱,特别是上将军衔的授任较滥,至1935年前后,仅上将军事参议就达三四十人之多。1935年初,为改变军阶过滥的现象,军政部长何应钦以“陆军官阶过滥,殊非尊重名器之道”为由,提出减少任命上将员额及一部分上将改叙中将的建议,得到国民党中政会通过。

至1935年4月,公布的陆军中将有88人,二级上级20人,一级上将8人。陈诚的原任职阶是上将军长,此次被评为中将,他的许多部属,如罗卓英等都是中将。陈诚肯定心里有些不服,也许又要说:“这事委员长不知道,是何应钦捣鬼。”不过,陈诚与二级上将相比,资历略低,一下子评上将,确有些不妥。何况改叙中将的也不止他一个。

蒋介石不会让自己的心腹受太久的委屈。1936年9月,陈诚被授加二级上将衔。按当时的《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授予符合晋任上将条件但受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其“服制与第二级上将同;俸薪仍照中将最高俸额支给”。

对陈诚来说,俸薪多少是小事,佩戴上级服制则有关面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