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与愤怒 1

福克纳的一生,试图寻找到一条途径,一条缓释自身与现实紧张关系的途径。这是一个在内心经常感受到紧张和恐惧的作家,正是因为此,他告诫自己:最卑劣的情操莫过于恐惧,要永远忘掉恐惧。他的心老是紧绷着,像一根拉紧的弓弦饱含力度。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他这样强调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主题:人类内心的冲突问题。他认为,只有这种内心冲突才值得写,值得为之痛苦和烦恼,才能孕育出佳作来。福克纳眼里的短篇小说,是一个任意选定的瞬间的结晶,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与他的周围环境或与他自己发生冲突”。在著名的打猎故事《熊》里,福克纳让我们看到了那只在荒野上修炼成精的大熊“老班”和追逐它的印地安老猎手山姆·法泽斯之间的冲突,那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福克纳笔下的森林和猎人有着神奇的想像力:少年艾克和山姆一起走在荒野里,“方才暂时对他开放的荒野又在他身后合拢了”,“森林在他前进之前开放,在他前进之后关闭”,而那只烟色的公鹿,“由于飞奔身子变长了”。山姆·法泽斯矢志不渝地追逐着“老班”,每年11月,他和猎手们一起走进大森林等候大熊的到来。在少年艾克看来,狩猎注定是无望的、徒劳的,与其说他们是去猎熊和鹿,倒不如说他们是去拜访,“去参加一年一度向顽强的、不死的老熊表示敬意的仪式”。而大熊也一年一次来到荒野,它来是要把别的小熊赶走,告诉它们快快躲开,是要看看新到营地的都是些谁,这人打枪的本事行不行,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在这个远离文明世界的荒野里,大熊简直成了森林之神的化身。这是体力、智力和耐性的较量,无休止的等候和追逐和对峙中,人,变得高贵了,有了大自然所要求的怜悯、勇气、谦逊、仁爱和牺牲精神,于是我们看到,少年艾克在山姆的指点下,孤身一人走进森林,把来自文明世界的枪、表和指南针挂在了一棵树上,“把自己的一切都舍弃给荒野”,然后,在一棵大树底下他和大熊相遇了,他看着熊,熊也看着他(森林之神默认了他已成为一个真正的猎人)。熊消失了,“一动不动地重新隐灭到荒野里去”,艾克发现,熊就像他见过的一条鱼,一条硕大的老鲈鱼,连鳍都不摇一摇就悄然没入了池塘幽暗的深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