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兰:不做时代的落伍者 2

【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封家书是我母亲从陕北延安写给我外祖父、外祖母的,时间是 1937年 4月 18日。我的母亲叫韩雅兰, 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 20世纪 20年代在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 1930年 3月与

A 这里指陕北延安和抗大。

B 赵师长,指杨虎城部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寿山。抗战期间,原杨部被改编为三十八军和九十六军,赵任三十八军军长。 1941年年底,经中共中央批准,赵为中共党员。解放战争期间,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等职。 1965年 6月,因病去世。其女指赵铭锦,当时她也在抗大第二期第四大队女生区队学习,抗大毕业后,由罗瑞卿等介绍入党,组织《血花剧团》派往杨部三十八军工作,后入学校学医,解放后担任医生。其子指赵元介,抗大毕业,长期从事戏曲教育工作。

C 因为写信人是在延安,信要寄往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安,所以没有署名。写信人从 1930年离家到上海,在外多年,后由于丈夫纳妾,她有家不能回,所以这里给父母写信就署了个“漂泊的女儿”,没有署真名。

韩望尘送给女儿韩雅兰的照片,摄于 1932年。

说明,但一直未接回信。她怕老人生气,故于 4月 18日写了一封信,详细讲述了自己去延安的缘由并介绍延安抗大的情况以便让父母谅解、放心。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母亲奉党的指示返回西安从事地下工作,参加陕西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后患病,于 1943年 6月病逝,终年 38岁。

母亲自我 3岁时就离开了我,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再加上当时我父亲一起赴上海,后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36年 6月,母亲从复旦大学毕业,同年秋,由上海返回西安,在西安女子中学教书。 1936年年底,赴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抗大第二期是 1937年 1月开学到 8月结束。我母亲是抗大第二期第四大队女生区队的学员。

母亲走之前没有将此事告知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到延安后虽曾几次写信回家

韩望尘与女儿韩雅兰合影,20世纪 30年代初摄于上海。

处于国民党统治区,作为地下党员根据党的组织纪律,她不可能把所从事的工作、担任的职务告诉我这个还在上初中的孩子,因此我对于母亲的情况基本不太了解。母亲去世后,由我外祖父和舅舅在西安南郊买了一块墓地安葬。解放后, 1957年夏,因为公社化,村里要收回母亲的墓地,我赶回西安,把母亲的棺木迁往南郊三兆公墓(“文革”中许多墓被平,母亲的墓现在也找不到了)。因为要填写墓穴申请单,问了家里人及母亲生前的朋友,才知道母亲的具体生辰并且听说母亲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西安市妇委。

这封信母亲生前没给我看过,母亲去世后,外祖母把母亲的遗物交我保管。我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封信,六十几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封信作为纪念。 2010年听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在收集民间家书,我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不可能再把这封信长期保留在我的手边,捐给博物馆也许可给后来的人研究当时的历史多少会有些帮助。

我的外祖父名叫韩望尘,外祖母名叫原蕙。外祖父生于 1888年,原籍陕

韩雅兰、王圣域赴上海读书前夕与家人合影,摄于 1930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