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兰:不做时代的落伍者 3

西省蒲城县高阁韩家村。 1906年入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学习,在此期间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积极参加了陕西的反清革命活动。 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入明治大学(一说是庆应大学)学习。 1916年袁世凯窃国称帝,他愤而弃学回国,参加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8年于右任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组建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他先是在靖国军总部工作,后到靖国军第三路军第一支队杨虎城部工作。从这时起,他与杨虎城结成莫逆之交,协助杨部的巩固和发展。 1930年,杨虎城率十七路军回陕主政,他由杨推荐,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直辖的省印花烟酒税局局长、西安绥靖公署参议等职。西安事变期间,他积极支持张、杨的义举,响应中共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号召。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迫离陕并被关押,杨部遭受迫害,他不避危险,亲身参与处理善后事宜。拒绝国民党为其恢复党籍的企图,出任《西北文化日报》总社长,坚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帮助中共地下党组织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他与杜斌丞、杨明轩一起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的筹划和建立工作,担任总支部财务委员。

解放后,外祖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各项活动,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工商业改造等。先后担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和西安市副市长。“文革”期间,虽然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但他

 

韩雅兰(中)与弟弟韩钝初、弟媳杨玉珊合影,20世纪 30年代初摄于上海。

始终坚持对党的信任。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他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陕西省特邀代表之一。当他正满怀希望准备最后一次去北京见一见毛主席、周总理时,却在 1971年 9月 21日因患脑血栓而逝,享年 83岁。

信中提到的玉妹是指我母亲的弟媳,即我的舅母杨玉珊。这里先介绍一下我的舅舅韩钝初。舅舅 1906年生于蒲城县,在陕西读小学,中学时外祖父把他送到天津南开中学。大革命时期,曾在我党主办的上海大学学习,是共青团员。 1928年末赴日留学,入明治大学。 1930年回国,正值杨虎城回陕主政。杨为了培养人才,出资派遣青年出国留学,他和王炳南、江隆基被派往德国,入柏林大学学习。 30年代中期回国,此后一直在教育界工作。先后担任西安二中教员兼事务主任、三原东里堡靖国小学校长等职,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的活动。解放后,先在中苏友协工作,后任陕西省对外友协副秘书长。 60年代初,在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后患癌症于 1969年病逝,终年 63岁。

舅母杨玉珊 1904年生于蒲城。 20年代入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27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女师中共第一届支部委员,是大革命时期西安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大革命失败后, 1928年末赴日本留学,入明治大学。 1930年年初,因参加中共与日共在东京举行的“银座暴动”,被日本警方逮捕。其时她已怀孕,于日本生下儿子后,被日本警方驱逐出境,返回上海。此后,她进入复旦大学教育系读书,同时在中共沪西区工委领导下,深入工厂,做女工工作。 1934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出狱。在上海期间,曾经在王炳南家住过一段时期,后绕道香港,返回西安。此后,虽然因被捕入狱失掉党组织关系,但仍在党的领导下,参加西安的抗日救亡和妇女运动,如为《西北妇女》撰写抗敌支前的文章,同时在西安作秀女中、长安县中、临潼县中任英语教员。抗战胜利后,经常参加西北民盟的各项活动,筹办《新妇女》杂志,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民主运动, 1947年重新入党,回到党的队伍中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