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相信,它就是科学事实;如果你不相信,它就是科幻故事。我是一个介于这两种观念之间的不可知论者,所以对我来说它是科学推测。”
-在《第三类接触》片场,这部影片的风格非常友善。
-理查德·德莱福斯准备拍摄。
“理查德·德莱福斯出演了我的三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另一个我—唯一让我觉得有点像我自己的演员。”原因在于顽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斯皮尔伯格认为德莱福斯身上绝不缺少这样的品质。“他喜欢刨根问底,精力十分充沛,他说话和走路都很快,他也没有6英尺4英寸1那么高—这是我一直梦寐以求但永远达不到的身高,而且他很可爱。”他也不是特别怕水,跟斯皮尔伯格不一样,这在拍摄《大白鲨》时显然是个派得上用场的优点。“而且为他打造剧本很容易,我可以轻而易举地站在他的角度,心想‘如果我是他我就会这么做,但是我会让他去做,这样我就不用做了’。”
总而言之,他在《第三类接触》里完美演绎了罗伊·尼尔瑞。罗伊是个很平凡的人,被一份很平凡的工作所困,干得不太开心—他下意识地想要寻求不平凡的经历,但对于这种经历究竟会是什么样又根本没谱。说得不客气一点,他是一个非常孩子气的人—当然,他找到了政府在怀俄明州建造的大型秘密工程“魔鬼塔”,而它正在将一种音乐信号—约翰·威廉姆斯谱写的最振奋人心的旋律之一发向太空。信号的用途,是告诉外星人:如果他们降临地球并接触地球人,他们将会受到热烈欢迎。“我想到了通过音乐做这件事,而不是在电影字幕上打出‘带我去见你们的头儿’,因为这样就有了一丝需要你去发现的神秘感—在天外来客和地球人中间,上演了一出由五个音符谱写的大型歌剧。”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尽管一个孩子的出现—以一种愉快的方式—让它变得有些复杂。这个孩子被自己天真无邪的好奇心驱使—那种坚定不移的动力,就像罗伊被更复杂的了解真相的欲望驱使一样。此外,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也让影片变得生动有趣;罗伊不断得到神秘线索,表明他正在追踪某种真实而重要的东西。(谁能忘记他用土豆泥堆出魔鬼塔的桥段?)
-接受另一个自己的指导。
罗伊最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外星人的巨大飞船(项目负责人弗朗索瓦·特吕弗也见到了,不过他自己有交流障碍,因为他不会说英语),并且最终决定登船—这或许是意料之中的必然结局,但在这部电影的情境中却没有不幸的意味。
斯皮尔伯格在孩提时代有轻微的阅读障碍,因此书读得并不多。但是也有一个例外:科幻故事。他的父亲是《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等科幻杂志的忠实读者—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很快就像父亲一样爱上了这些杂志。在电影上也是如此,比起西部片和战争片,更让他感兴趣的是科幻片—这是再好理解不过的事情,因为20世纪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个繁荣期。
在科幻片领域,他养成了独特的品位。例如,他更喜欢那些让外太空入侵者降临地球的影片,而不喜欢让地球人冒险前往星际空间—他的所有这类电影都有这个特点。而且,这些天外来客相对比较友善(当然《世界大战》是个例外)。他的父亲制作过一个简易望远镜,用来和史蒂文一起观察天上的星星,而斯皮尔伯格在通过望远镜凝望星空时,根本无法想象,宇宙中的那些神奇星球会袭击我们。“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我没有感到焦虑不安,也没有感到天上存在威胁。我总会抬头望着天空,而看到的只有各种各样的奇迹。所以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我涉足科幻领域,拍出的第一部电影会是侵略性的。”